↑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0 题
  1.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C. 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D. 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60年代中期,我国同日本和西欧等西方国家的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五十年代末期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C.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公元前6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莫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莫洛的家人胜诉。法官依据的是(  )

    A. 未成文的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查士丁尼新政》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该政权的首都

    位于下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   )

    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B.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按历史顺序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当之无愧地排列在第一幅,主要是 (  )

    A.虎门销烟禁止了鸦片贸易

    B.林则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C.禁烟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

    D.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独立报》经济编辑奥格雷迪认为,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报道引述专家分析,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亦愈来愈愿意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力,由全球暖化到达尔富尔危机,以至朝鲜核问题,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这一判断(  )

    A. 肯定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美国

    B. 承认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C. 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 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 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 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 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 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漫画家华君武在1947年创作的漫话,旨在揭露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 扶持西欧以稳定资本主义

    B. 援助西欧对抗德日法西斯

    C. 扶持并控制西欧,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

    D. 联合欧洲各国,干涉中国内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这表明(   )

    A.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  

    B.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

    C.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62年10月30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亲自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古巴不愿屈服于美等势力的压力

    C.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许多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

    A. 自由精神

    B. 平等精神

    C. 民主精神

    D. 科学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48年诞生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其诞生的标志是

    A. 《资本论》的出版

    B.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发表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四月提纲》的提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所属党派状况,说明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A. 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

    B. 新中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C. 新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多党制

    D. 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首相须在大选前25个工作日提请君主解散议会,随后各党派正式开始竞选活动,以争夺下届议会下院的650个席位。这最能说明

    A. 英国责任制内阁运行方式

    B. 英国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英国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 政党斗争决定议会是否解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漫画中“High Lob”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吊高球”,其反应的实质问题应该是

    A.中国不想和日本打乒乓球       B.中美乒乓球赛在日本举行

    C.美中关系改善日本不知情       D.日本是中美建交的大障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机关是

    A. 唐朝尚书省   B. 元朝中书省

    C. 明朝内阁   D. 清朝军机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

    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国,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

    (2)依据图一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3)依据材料二、图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