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3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而言,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析】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由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尽管这样,也没能妨碍人们对《诗经》的喜爱。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存在。

    D.推而广之,不仅仅是《诗经》,由于史料很少,其它古代诗歌也有可能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吃饭,衣服更是破烂不堪。他走到那个村子的麦场,终于栽倒在地。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面前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八百块钱。“是借给你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什么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儿再一次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的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得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八百块钱,而是八千块钱,八万块钱。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的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又在别的城市里开起了分公司,他忙得不可开交。他想再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又是五年过去了,他的公司变得更大,资产已达几千万元。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先坐飞机到市里,再从市里转车去县里,然后从县里转车去村里,就算交通再堵,也不过两天的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

    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里人说,他离开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薄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得很苦。”

    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

    村里人只给了他一个模糊的地址。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他去省城了。”恩人的邻居告诉他,“五年前,恩人的儿子就把恩人接走了。恩人的儿子也争气,毕业后留在了省城。”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走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许是省城里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认出了他,她向他笑。她说:“我们家那口子说得没错,你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你果然还会来。”他告诉她,自己找了很多地方才找到这里,他知道这几年恩人从村子来到县城,又从县城来到省城的所有经历,可是,恩人现在在哪里?  

    “他在医院。”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她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他告诉恩人,这次他来,一是想看看他,二是想偿还那八百块钱,三是想拿出一点儿钱,帮他把病治好,也算偿还了心债。他的表情是真诚的,他相信恩人不会拒绝。   

    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了。你能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竟然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说主人公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代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

    E.“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2.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恩人的妻子和邻居的角度各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3.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另类“新文学之父”

    李林荣

    论在文学史上的辈分,郁达夫属于为“新文学”吹响号角,发起最早几波冲锋,打赢最先几场漂亮硬战的前驱和元勋。

    1921年郁达夫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读大二时,就在东京宿舍里正式成立了“创造社”文学社团,同年10月,郁达夫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在上海出版了。仅凭以上两点,郁达夫作为“新文学之父”,当之无愧。可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很多人都不太乐意痛痛快快地把郁达夫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摆在一起,相提并论,认定其对“新文学”有首倡缔造之功。一个直接的缘由,就在于郁达夫赖以创下一项文学史纪录的成名作——小说集《沉沦》,实在是不讨大家喜欢。

    情况甚至还比这更严重,《沉沦》刚一问世,按历史现场的目击证人周作人的话说,就“颇有人认他(它)是不道德的小说”。从周作人为《沉沦》辩白、正名的那篇题目也叫“沉沦”的议论文章,篇幅超过了周作人那一时期写的一般论文差不多一倍,就可以侧面感觉到那会儿骂《沉沦》的声浪,气势着实不弱。

    周作人的评论一出,在以学问和权威为信仰的知识界、文化界,基本再没什么人去揪《沉沦》的道德小辫子了。至于在文化、文学的专业圈之外的日常舆论场合,《沉沦》的内容、外形和品位,八成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道德”,往轻了说,它写的和写它的,一概都没出息。

    一部《沉沦》,三个故事,主人公都是一位青春年少、留学海外的小伙子,基本情节都是主人公被“名誉、金钱、女人”三重欲望的“三角联盟进攻”,昼夜不休连轴折腾,弄得日甚一日地神形憔悴、弱骨支离、失魂落魄,最后落到非死即病的穷途绝境。有欲望很正常,因追逐欲望,而惶惶、而窘迫,也不算失常。在欲而难得和只能偶有所得的情形下,总是自怨自艾、唉声叹气、顾影自怜,越琢磨越伤心,动不动就二目垂珠、以泪洗面——这样的做派,却怎么看也不能看成人情、世态的常态。

    对《沉沦》和对郁达夫有关《沉沦》创作背景的追述,历来有两个普遍存在的“没读懂”。一个“没读懂”,表现为不是把《沉沦》向上拔得太高,就是把《沉沦》向下摁得太低;另一个“没读懂”的表现,则是不是把《沉沦》跟它的作者郁达夫先生本人的生活实际靠得太近,甚至干脆贴在了一起,就是反过来走另一极端,把二者使劲拉开,分离得太远。

    其实,达夫先生自己追述过,说他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发表以后才起步的。写《沉沦》这三篇小说的时候,他还并没有充分明确、充分自觉、充分自信的以小说家或者文学家自居的意识。

    《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其实质水平是业余涂鸦级的,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沉沦》毕竟写的是没出息角色的没出息故事,而且还是三个步点踏在一处,相似的叙述框架,同样的“名誉、金钱、女人”三角联盟“欲望”组合的蛊惑和煎熬,做推动情节的动力源,而从这几个方面暴露出来或者说泄露出来的,正好只能是尚缺乏作家的机心和文学艺术手段的合成包装的郁达夫本人写作当时的实际生活情态。

    达夫其人其文是不寻常的,这种不寻常,在他生命途中从非文学到文学、从业余写手到作家移形换位的临界点前后,有由低调到高调、由宣泄到创造的不同体现,但坦率无伪的实质是一以贯之、持续不变的。

    在《沉沦》成型之前的岁月里,或者说作家郁达夫文学生命的孕育期里,还未成名作家的郁达夫大概确实是被一种耽于自卑的丑小鸭情结给压抑得有点“没出息”了。《沉沦》里三位有事没事都能兀自伤怀、哭哭啼啼的主人公,就该是这一时期郁达夫本人的人格倾向投射,这三位“没出息”的主儿共同牢牢怀抱在心的欲魔三角形——“名誉、金钱、女人”,也确实就该是压弯他们身形脊梁的那座精神大山。

    但是,这一切,都在《沉沦》发表之后,随着郁达夫文学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航船乘风破浪、启程远行,都被挪移到一个更开阔也更崇高的价值平台上,给全面刷新和整体超越了。郁达夫从《沉沦》开始的文学之路,自抬脚第一步算,就是有和《狂人日记》同等豪迈的气势和同等深广的意义。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写郁达夫为“新文学”吹响号角,是新文学的前驱与元勋,既奠定基调,也引出下文对其卓越文学成就的叙述。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揭示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侧面表现出郁达夫的文学功绩。

    C.传记中引述了周作人的话,其目的在于凸显小说《沉沦》发表后所受到的责难与批评,使《沉沦》在社会舆论上树立了权威。

    D.作者认为,对待郁达夫的《沉沦》存在着两个“没读懂”,具体表现为在“主题”上与“背景”上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

    E.郁达夫先生自己对《沉沦》偏爱有加,并满怀深情追忆说,自己真正的文学生涯是从《沉沦》发表以后开始的。

    2.联系文本,作者为何称郁达夫为“新文学之父”?“另类”又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3.文章称《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4.文章多次说《沉沦》“没出息”,又说郁达夫其人其文“不寻常”,是否矛盾?谈谈自己的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榖,字惟珍,颍州汝阴人。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少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颇为乡人所困,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年二十七,举进士,连辟华、泰二州从事。晋天福中,擢监察御史,加给事中。为冯玉、李彦韬所排。

    契丹入汴,少帝蒙尘而北,旧臣无敢候谒者, 榖独拜迎于路,君臣相对泣下。榖曰:“臣无状,负陛下。”因倾囊以献。会契丹主发使至州, 榖禽斩之潜遣河朔酋豪梁晖入据安阳。契丹主患之,即议北旋。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虚弱者,契丹还攻安阳,陷其城。榖自郡候契丹,遂见获。契丹主先设刑具,谓之曰:“尔何背我归太原?” 榖曰:“无之。”契丹主因引手车中,似取所获文字,而榖知其诈,因请曰:“如实有此事,乞显示之。”契丹国制,人未伏者不即置死。自后凡诘榖者六次, 榖词不屈,气色不挠,卒宽之。

    俄权判开封府。时京畿多盗,中牟尤甚, 榖诱邑人发其巢穴。有刘德舆者,梁时屡摄畿佐,居中牟,素有干材, 榖即署摄本邑主簿。榖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俄迁工部侍郎。

    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榖为人厚重刚毅,深沉有城府,雅善谈论,议政事能近取譬,言多诣理,辞气明畅,人主为之耸听。人有难必救,有恩必报。好汲引寒士,多至显位。与韩熙载善,熙载将南渡,密告榖曰:“若江东相我,我当长驱以定中原。”榖笑曰:“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榖后果如其言。李昉尝为榖记室,在淮上被病求先归。榖视之曰:“子他日官禄当如我。”昉后至宰相、司空。世谓榖能知人。

    (选自 《宋史 ▪ 列传第二十一》,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B.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C.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D.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男子行冠礼,然后有字;女子许嫁行笄礼,开始有字。

    B.擢,意为选拔、提拔,在这个意义上,与“拔”略有区别,“擢”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拔”往往指提升官职。

    C.畿,指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京畿”即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与此意义类似的还有“京圻”“畿甸”“畿辅”等。

    D.御史台,管署名,专司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明洪武十五年改都察院,清沿用,御史台之名遂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榖体貌魁梧,年轻力壮时,侠肝义胆,但得不到乡人的理解,于是发愤读书,步入仕途。

    B.契丹主先是威逼,后是使诈,试图让李榖承认背离契丹归附中原一事,李榖巧妙周旋,始终不屈不挠,使契丹主一无所获。

    C.李榖慧眼识人,不仅委任“素有才干”的刘德舆代理县主簿,还请求安排数千人帮助他,将“贼党”一网打尽,使刘被调任为工部侍郎。

    D.李榖言谈善于就近取譬,明白晓畅且切近情理,皇帝都会认真听取。他与韩熙载对话时,就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契丹主发使至州,榖禽斩之,潜遣河朔酋豪梁晖入据安阳。

    (2)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元好问(金)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

    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

    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1.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直接刻画出曹操攻下江陵,挥师东下时,志得意满,趾高气扬这一盖世英雄形象。

    (2)杜甫《登高》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的一联是“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醉翁亭所在山间朝暮一明一暗景象的两句是“             ,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早先曾有厂家信誓旦旦,车价已“接轨”,多长时间不会降价。结果,日子未到就降了,还是陡降,什么解释都没有,厂家应当一言九鼎,消费者要的是诚信。

    ②2016年G20峰会将于9月在杭州举行,为此,杭州做了充分的准备,相信到时秀色可餐的西湖山水一定会让与会代表流连忘返。

    ③省委李书记在省纪委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领导干部做官用权,要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常思贪欲之祸。

    ④只有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才能让刚性的法律真正成为保护农民权益的尚方宝剑,让基层群众的维权之路少一些坎坷,多一些平坦。

    ⑤杨准将,我在此向您作个不情之请,虽然这很冒昧,但是,我还是希望您能和这个孩子握个手,好吗?

    ⑥尽管有人把《静女》一诗中的“静女”解释为“靓女”,但广大读者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应该解释为“娴静的少女”。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专家提出: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

    B.不良贷款率的提升、利率市场化的施压以及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正使得银行业“金饭碗”的光泽逐渐黯淡下来。

    C.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湖南工艺美术产业形成了以湘绣、烟花、陶瓷等为中心的八大优势产业。

    D.记者注意到,当前,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翼支付等几大支付平台纷纷联合商家进行大量补贴、造节行动等措施,进一步培养消费者的移动支付习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发展史上,推动社会变革和前进的都是最富有智慧的人物。达·芬奇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位通才,他    是绘画巨匠,  在物理学、天文学、建筑学、水利、机械、地质学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达·芬奇只受过初等教育,并没有高学历,    他的学问都是自学而来。这说明,智慧基本上与学历高低无关,    与知识的多寡也无关。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    可以有效地获取知识,甚至创造出新知识。

    A

    不但

    但是

    所以

    同样

    /

    B

    可是

    因此

    /

    一定

    C

    /

    甚至

    尽管

    可见

    必然

    D

    不仅

    而且

    然而

    /

    甚至

    反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然界有      ,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      ,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直到20世纪末,日本科学家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是对20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请根据要求答题。

    类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

    (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1.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40字)。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说你失去了一盏明灯

    有的人却失去了欣赏世界的眼睛

    你说你失去了一道彩虹

    有的人却失去了整个明媚的天空

    你说你失去了一簇烛火

    有的人却失去了满天的星星

    你说你失去了一束鲜红的玫瑰

    有的人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

    不要抱怨人世的不平

    只要你还在呼吸

    你就还会拥有多彩的人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