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其他题 2 题,选择题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①己所不欲,         。(《论语·卫灵公》)

            ,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           。(李白《望天门山》)

    ⑤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凉州词》)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⑦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                

    ⑧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走进盐城沿海一望无际的滩涂湿地,你会强烈的感受到生命的原生状态。它远离都市的喧  (   ),保留着天然的清纯安宁,有时笼罩着淡淡的薄雾,饱含神韵和灵气,给人一种     (变化莫测  神秘莫测)的感觉。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蓝,蓝的明亮剔(   )透,深邃悠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1分)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内容。(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首先想到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这种最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根据情境,下列加点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些奇葩规定,有的毫无道理,甚至荒唐可笑。(别致、含微讽、调侃的意味)

    B.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给与你这现世宝。(只出丑、丢脸的家伙,丢人现眼的人)

    C.莫泊桑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指官员刚刚下车,初到任所)

    D.无事不登三宝殿,半夜三更前来,实在是打扰先生了。(表示没事不到皇宫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5分)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中浔阳楼吟反诗、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等故事都与宋公明有关。

    B.孙悟空具有超高的斗争艺术,他善于透过迷人的假象认清妖魔鬼怪的本来面目。

    C.《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用讽刺手法和虚构的情节,剖析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D.保尔具有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

    (2)阅读名著选段并结合相关情节,回答问题。(3分)

    我先把烟叶放在嘴里嚼,一会儿,我的头便晕起来。因为,烟叶还是半青的,味道很凶,而我又没有吃烟的习惯。……最后,又把一些烟叶放在炭盆里烧,并把鼻子凑上去问烟叶烧烤出来的味道,尽可能忍受烟熏的气味……

    语段中的“我”指      ;他采取嚼烟叶、         、闻烟叶烧烤的味道等三种方法,是为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8分)

    学校正开展“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的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文化论坛。活动中,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参观时说所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热烈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谜语擂台。团委组织猜谜语擂台赛,你看到了下面的四个谜面,请选择其中的两个,猜出谜底。(2分)

        ,谜底         ;图     ,谜底        

    【活动三】精品店评。阅读下面材料,根据划线文字,简要说说你在表达技巧上学到了什么。(2分)

    在央视《星光大道》的一期节目中,而对最后一关的两位选手,嘉宾梁宏达点评说:“我想做一下比较,3号的歌就像老家东北小烧一样,喝下以后浑身发热;6号的歌跟你老家山西杏花村汾酒一样,刚入口时挺棉的,但是后进挺大。如果说3号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6号就是‘洞庭波涛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活动四】建言献策。请你就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这个话题,向学校李校长提一条建议,你会怎么说呢?(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7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4分)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2分)

    (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2分)
    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分别回答。(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15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此悉贞良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4)平居无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故人、亲党皆绝     当余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奉命危难之间      谨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岳阳楼记》)
    3.(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2分)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1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5分)

    玫瑰和胶囊

    沈奇岚

    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论坛。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又很想读书。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负责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一时间这家公司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觉得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曾有人将《安娜·卡列尼娜》的摘编成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将《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不伦不类,引人发笑。事实是,如果抽去了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读好作品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才是真正能够回馈到生命本身的阅读。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而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它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在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生命的联系。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增强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生命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读书是个选择。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获得信息和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读者》2015年第2期,有改动)
    1.文章以“玫瑰和胶囊”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2.第2段划线内容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4段划线句有什么含义?(4分)
    4.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方式?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3分)
    2.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
    3.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4.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情分,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