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鲁云谷传

    [明]张  岱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人终疑其游戏岐黄①,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②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与李玉成竹肉③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

    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次日呼之不起,闼而入,则遗蜕④在床矣。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谓生死大事,迅速若此,真如梦幻,痛悼不已。归坐山斋,忆其生平,遂为作传。

    张子曰: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⑤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谓余弟道之曰:“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节选自《中国古典传记》)

    【注】①岐黄:指医学。②米颠:指宋代书画家米芾。③竹肉:指伴奏和歌唱。④遗蜕:死去。⑤苍头:仆人。室人:妻子。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小小药肆             肆:店铺

    B.不可救则望之走         却:拒绝

    C.与李玉成竹肉相得       向:以前

    D.闼而入              排:推开

    2.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鲁云谷心胸豁达开朗的一组是(3分)

    ①术擅痈疽,更专痘疹

    ②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③尤恨人唾洟秽地

    ④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

    ⑤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

    ⑥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云谷医术高明,却遭到众人的怀疑,缘于他不墨守古代医学的陈规,不迷信古方。

    B.文章拿鲁云谷与米芾相比,意在表现鲁云谷的性格和艺术修养都有米芾的风范。

    C.鲁云谷好恶分明,个性率真,是作者的知心朋友,他的突然去世让作者悲痛不已。

    D.文章补叙鲁云谷及其妻对雪水煮茶的不同态度,凸显出鲁云谷对待朋友情真意切。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3分)

    (2)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③;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③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1.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3分)

    2.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菩萨蛮·咏梅

    [宋]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霜钩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选自《朱淑真集注》)

    1.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一枝和月香”一句。(3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慧得知同学被兵痞打了的消息,就和同学一起到督军署请愿。督军署以“督座自有解决的办法”敷衍学生,觉慧十分愤怒。(《家》)

    B.吴荪甫为双桥镇失陷而忿怒,林佩瑶以为丈夫发现了自己的秘密在生自己的气,很紧张,于是把自己和雷鸣的私情合盘托出。(《子夜》)

    C.伽西莫多受审时,预审官询问他的姓名、年龄和职业。伽西莫多非常无礼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让预审官和现场民众大为不满。(《巴黎圣母院》)

    D.前往印度前,夏尔变卖了已经没用的衣服,得到了葛朗台的称赞。后来,葛朗台又趁机低价收购了夏尔的饰品,大赚了一笔。(《欧也妮·葛朗台》)

    E.审讯暂停时,涅赫柳多夫找到检察官,提出要与马斯洛娃见面。检察官询问原由,涅赫柳多夫回答说他打算跟马斯洛娃结婚。(《复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布曰:“吾欲杀此老贼,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允微笑曰:“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

    “老贼”指谁?“掷戟”一事是如何发生的?吕布是如何谋杀“老贼”的?请回答和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宝玉)一壁里低头心下暗算: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

    “这么一个人”指谁?“被人拐出来”一事是如何发生的?最后是如何“卖与了这个霸王”的?请回答和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品位的观众与有品位的媒体

    孙  萍

    近些年,从媒体内容制作的造假、炒作、夸大,到媒体内容传播的有失公允、肤浅片面、低级情趣,一些大众媒体的品位低俗化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为什么媒体文化品位一直难以提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确媒体文化品位的标准。对于媒体文化品位的判定,不能基于简单的“有什么”或“是什么”的一刀切标准,还是要在了解媒体文化品位及其背后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给出答案。

    首先,什么是媒体文化品位?从社会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品位”可以指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喜好与偏爱;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存在于我们思维习惯中的对事物的喜好标准。不可否认,媒体文化自身存在阶层性。而媒体文化品位的阶层性是由观众的品位差异性最终决定的。这种差异性以“有需求就会有生产”的市场运作模式呈现于现今的媒体市场,致使部分媒体内容品位低,不仅损害了媒体信誉,也败坏了社会品德。

    那么,导致品位出现阶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知识层面的差异。首先,知识总是要先于欣赏或喜好存在;其次,欣赏或喜好某件事物也需要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这一观点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也可以解释。“文化资本”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积累和文化能力。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倾向于知晓更多的文化层面,而文化资本低的人知晓的文化内容则较为有限,尤其是较难知晓更高层面或更高品位的文化。

    但是,是否可以说文化资本多的人一定拥有高品位的媒体文化需求,而文化资本低的人媒体文化需求品位就会低下呢?不尽然。其实,除了现有的文化资本外,一个人媒体文化需求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于现有文化资本而形成的一种品位评判力。这种评判力的本质是一种知识力量的体现,即受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内容时,能够基于自身认知,形成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品位原则,并有能力加以执行。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资本与基于文化资本形成的品位评判力,是受众品位层次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受众的品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文化品位。只有提升民众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体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才能帮助其形成有原则、有责任、有素养的文化品位,才是解决媒体内容低劣化、媒体品位平庸化的“釜底抽薪”之策。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

    1.下列对文章所说的“媒体文化品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高低不仅体现在媒体内容的制作上,还与媒体内容传播的客观、全面等有关。

    B.要对其进行准确评判,不能停留在“有什么”“是什么”这样一些简单化的标准。

    C.存在阶层性,这种阶层性是由媒体文化的阶层性、观众的阶级属性共同决定的。

    D.关系着媒体的信誉,同时也与社会品德密切相关,低俗化会给两者都造成损害。

    2.“一些大众媒体的品位低俗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分)

    3.怎样才能成为“有品位的观众”?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煮茶品日月

    查  干

    ①由静而思、由思而忧、由忧而茶。

    ②此刻,我正沉浸在这样一种心绪里,陪伴我的只有这一杯雁荡毛峰茶。

    ③说起茶事,环境、内涵、心态三要素,缺一不可。我的饮茶习惯与大众没有什么不同。首先,将玻璃杯洗刷干净、用沸水烫过,放茶、倒入最佳温度的水,待清香绕至杯口,扩散于陋室,就端起茶杯来轻轻地去嗅。这时的茶叶,开始缓缓下沉、立定,似《天鹅湖》里的白天鹅,诗意地旋转。茶美人在阳光的抚慰下,显得鲜绿无比,情态动人。再后,一口小抿,要以舌尖去幽幽探察茶中春秋。假若斯时,有一股精气在喉咙里浮动,那便是品茶的最佳时刻。这,不属于茶道,是平民百姓如我者,常用的饮茶方法。

    ④有关茶事,记忆有二。28年前的一个仲春,我与友人结伴坐在西湖岸边一个临水的茶亭里,要得明前龙井一壶,细细地品来。那种甘美清爽的独特滋味,至今仍使我飘然欲仙。在神思朦胧里,也是头一回领略了具有人文情结的苏堤和白堤。感觉到它们在茶的芳香里游动不已,好似两条春水中的青蛇。这一番美妙的错觉,至今使我坚信,茶会给静物予动感。

    ⑤3年前,也是在杭州,只是季节不同。当时,十月桂花飘满杭城,在绸质的西湖水面,一片秋水氤氲。从千年古刹灵隐寺里不断传出悠扬的钟声,而钟声里的茶树玉然婷立,似相识又有些陌生。

    ⑥就在此刻,灵隐寺的晚钟轰然荡来,我猛然吟出诗魔洛夫名诗《金龙禅寺》的第一句:“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这好似洛夫诗兄为我此时的感悟而写来的。

    ⑦从饮到品,茶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茶事,以道德修养为本,其操作过程,也是东方式的典雅,具有很浓的儒家、道家理念在其中。每一次的品茶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灵魂的观照过程。茶事,以静为魂,最忌沸沸扬扬、浮浮躁躁。没有了一个雅字,茶事就失去了本质意义。这便是茶事与酒事的差别。

    ⑧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几年里,我曾经着了魔似地与妻骑自行车往返于北京安定门和香山樱桃沟之间。目的只有一个,到那里的清泉茶庄喝茶。若遇无风的好天气,安定门到樱桃沟只需不到两个小时的工夫。初春,在鸟歌的婉转和山溪的幽长里,樱桃花香溢满了整个樱桃沟山野。在这样一处老林野莽之地,居然有这样一所可聆听天籁之声的茶庄,何不来此当一回神仙呢?

    ⑨此处有位赵姓老者,日夜独守山林与茶庄。他人很瘦弱,但大度风趣乐观。一来二去,我们成了忘年交。他人在似仙非仙之间,如若不食人间烟火,无疑,他就是樱桃沟之神了。看来,环境造人并非虚话。

    ⑩常常,我带去好酒,他拿出好茶,边聊边饮,活像和合二仙。与他谈天论地,品茶聆泉成为我当时最好的休闲方式。此处,高树遮阳山风送凉,松鼠们追逐于头顶之树,山鹊子远方高歌低吟。此番游兴,能不使人流连忘返吗?

    ⑾如果说,酒使人疯狂或沉沦,茶则能使人清明顿悟安详。忧而茶,那是不假。但茶不会使人失望、失态、失魂。茶之内涵妙不可言,茶使人变得从容、有情。而这,恰恰又是现代社会所缺失的。

    ⑿唐诗人王维独自吟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假如在一个仲春之夜,来此清泉茶庄,也闲闲地去凝视那月光下的樱桃花,飘然落于溪里的美态,那会是一种怎样的诗情和画意呢?只可惜,我的老友清泉茶庄主人年前已仙逝,也不知茶庄如今是何人在主持?我不敢再来这里饮茶,唯恐触景生悲,不能自已。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围绕“环境”“内涵”“心态”这茶事三要素来组织材料并展开叙写,材料丰富,思路清晰。

    B.第③段以“白天鹅”“美人”为喻,描绘了茶叶在注有热水的杯中旋转的优美动态和动人情态。

    C.第⑥段运用拟人手法来描写灵隐寺的钟声,用一“轰然荡来”写出了钟声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D.文中介绍“赵姓老者”时,刻意隐去其名字,含蓄表达了作者避世索居、求仙向道的内心追求。

    E.文章以茶为线索,在叙事写人中体现了作者对茶的喜爱与赞美,也融入了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2.最后一段引用王维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3.标题“煮茶品日月”意蕴丰富,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

    李斐然

    ①在过去50年里,坦桑尼亚人彭巴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尽管他只是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退休管理员,但寄信人还是像追求国际巨星一样锲而不舍。有时候,彭巴只不过去树林里溜达了一趟,回来一看,信箱又多了40封信。

    ②几乎所有这些来信,说的都是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到底为什么热水结冰比冷水快?

    ③为了解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有近200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2012年6月悬赏1000英镑,向全世界征集“最站得住脚的答案”。最后,他们从22000封解答邮件中选出11份,进入最终环节。入选的其中一封来自大学生吴家伟和陈泊翌。

    ④这场悬赏1000英镑的世界级化学竞赛,起因是彭巴贪吃冰激凌。

    ⑤1963年夏天,正上初中的彭巴打算给自己做冰激凌吃,办法很简单,往煮热的牛奶里拌些糖,晾凉后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可当他还在煮牛奶的时候,他的同学在旁边一个劲往冰箱塞东西。眼看着冰箱就快放不下了,虽然家里大人天天唠叨“不准把热东西放进冰箱”,为了冰激凌,他一咬牙,把滚烫的牛奶塞了进去。一个半小时以后,彭巴发现,自己的冰激凌反而比同学用冷水调制的先冻好了,热水结冰竟然比冷水快?

    ⑥事实上,这个现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过,后来,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在著作里记载过这个现象。身为90后的陈泊翌,也在外婆家的冰箱里发现过这个现象,可他和吴家伟翻遍了科普书,都没能找到答案。

    ⑦“这个效应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它不是个只有行家才见得到的稀罕事。不管是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演员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对它感兴趣。”负责彭巴比赛的负责人埃德温·雷沃斯特说。

    ⑧可是,彭巴却曾经因为提出这个问题受尽了嘲讽。只有偶然到访学校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伯恩教授没有轻视这个非洲孩子的话。奥斯伯恩重做了彭巴的实验,并邀请这个中学生跟他一起撰写论文,向学术界公布这一发现。

    ⑨现在,再也没有人会笑话皮肤黝黑的彭巴关心“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件事了,因为这一现象已经被化学家命名为“彭巴效应”。

    ⑩“没有任何一份答案会被草草否定。我们相信,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同样可以为科学难题提供创意,这不就是小彭巴给我们上的一课吗?”埃德温说。

    ⑾2.2万份解题邮件中既有英文答案,也有中文和土耳其语答案。而评选标准不仅要求答案准确科学,还要有趣生动,让每个不懂化学的人都能看得懂。

    ⑿直到现在,埃德温还能清楚地列举出参赛答案里的一些细节——有38个参赛者将水分子比喻成“企鹅”,还有一个人把它想象成“啤酒机”;参赛者里有刚满5岁的小女孩和她11岁的哥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退休教授,生活在纽约的家庭主妇,土耳其的渔夫,推销房地产的营销员,做冰激凌的师傅……

    ⒀ 相比严谨的实验论证,吴家伟和陈泊翌的小短片简陋多了。他们的短片是用老相机拍摄的,最后用免费的剪辑软件添上字幕。他们还一直担心:“老外会不会听不懂我们的破英文啊?”

    ⒁就在他们快要忘记自己参加过彭巴比赛的时候,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给他们寄来了回信,通知他们入选最终环节,还邀请他们到伦敦参加颁奖典礼。

    ⒂最终,评委会宣布,能够最准确有力回答彭巴疑问的答案是尼古拉·布莱格威客提出的“过冷现象”。虽然落选,但有没有奖金对于两个小伙子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吴家伟对未来抱有信心:“在我看来,这场比赛还没结束,过冷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要说它就是彭巴之谜的终点我认为言之过早,真正的答案应该还能更纯粹、更干净漂亮。”

    ⒃结束了伦敦之行,听了那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答案后,彭巴也早早买好了回家的飞机票。在那里,他可能还会继续面对每天塞满信封的邮箱。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彭巴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得到广泛关注,为下文叙写举办国际化学大赛作铺垫。

    B.“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看似不起眼的现象,不仅引发许多普通人的研究,也曾引起不少名人关注。

    C.国际化学大赛面向全世界,不限参赛者的职业、身份、年龄,这体现了“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D.文章结尾写彭巴可能还会收到许多来信,意味深长,意在突出彭巴因国际化学大赛已成为国际巨星。

    E.本文采用倒叙结构和多条线索交错推进的写法,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层次,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本文以“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3.从吴家伟和陈泊翌身上,可以得到哪些治学启示?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3分)

    这不是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却是第一次            

    2002年,美国两名天文学家在研究了20万个星系光谱之后,宣称宇宙是绿色的,“比淡淡的青绿色稍绿一点儿”。

    ①这一听上去有点拗口的颜色,受到纽约曼塞尔颜色科学实验室的反对。②曼塞尔颜色科学实验室的科学家认为,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谈论宇宙的颜色,③应该假想观看者置身一个黑暗的背景中,而不是天文学家所设定的红色。

    最终,科学家撩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近米色。

    “还是不准啊!”超过300位社会各界人士反复品味着那团略黄的白,然后将电子邮件发给科学家们,附上自己的定名:“银河金”“宇宙土”“天文杏仁色”“拿铁色”“象牙白”……

    苍穹之下,有多少双眼睛“好色”,就有多少种针对同一颜色的不同描述。

    随着颜色的分类系统推向极致,我们拥有越来越多同时却越来越专一的颜色语言。

    1.标有数字序号的段落,①处的表述不够准确合理,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将“有点拗口的颜色”改为“有点拗口的表述”

    B.将“有点拗口的颜色”改为“有点拗口的判断”

    C.将“有点拗口的颜色”改为“有点拗口的颜色语言”

    D.将“有点拗口的颜色”改为“有点拗口的研究结论”

    2.标有数字序号的段落,有一处介词残缺,请指出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序号:      

    修改意见:              

    3.请根据语境,合理补写出文中的空缺部分。(不超过12字)(2分)

    答:                                              

    4.“我们拥有越来越多同时却越来越专一的颜色语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就此问题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7分)

    100

    150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地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其实,每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七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以便与身边七只鸥鸟的飞行保持一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