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连线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注地方稳定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心百姓疾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C.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魏源说:“变故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托古改制

    C.祖宗之法不足守

    D.变者天下之公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B.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关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A.法国

    B.德国

    C.苏俄

    D.日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城市化进程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缩小城乡差距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表1英、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B.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49年,毛泽东说:“……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他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由此判断我国的外交原则是

    A.一边倒

    B.不结盟

    C.独立、平等

    D.求同存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经济滞胀现象是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是,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对此美英等国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增加国家对经济干预

    B.实行混合型经济体制

    C.恢复自由放任的政策

    D.放弃对经济宏观调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B.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毅扭转的英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拉卡会议

    材料二

    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1)依据材料一,概述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态度。

    (2)据材料二归纳战后德国对二战认罪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即主张国内要和平统一,这是其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张学良对“内争”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他认为:内战起因是“落伍军阀,为一时利欲所迷……稍不如愿,便以武力为抗争之后盾”,内战后果是“民生憔悴国势阽危”;他本人深有感触地说“一直打内战,皆为不得已之行动,不论其为战胜或失败,均觉万分痛苦。”“御外侮”,即主张对外要抵抗侵略,是其和平统一观的又一主要观点。包含着抵抗日本侵略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日本的侵略是实现国内和平统一的一个主要障碍,张学良在国民党五中全会期间说道:“内战不停止,很难造成抗日之局势。从前我则认为非抗日不能统一。”

    ——摘编自《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

    (1)根据材料概括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这种观点形成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学良为实现其和平统一观做了哪些努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现在我们则对于政治上的一切制度,好像拿一种试验的态度来应付,而对此制度并没有进入共尊共信之境,空凭一个理论来且试一下,这问题就大了。甚至其他国家一两个月的新东西,或是几个人的新理论,我们也高兴拿来随便试,随便用。今天的共产党便是典型的例子。试问哪里有无历史因袭的政治,无传统沿革的制度,而可以真个建立得起来的?我们硬说中国历史要不得,中国社会须彻底地改造,把政治制度和革命推翻的口号混淆在一起。我们并不根据历史事实,而空嚷要打倒。其实这问题已转了身,已不是某种政治与制度该打倒,某种社会与经济该改造,而是全部文化该废弃了……

    政治确实是一件麻烦事,就近代历史看,算只有英国政治支撑了几百年,此外都是几十年一百年就垮台了。我们不能专看别人家,样样向人学。人家的法规制度,同样不能有利而无弊。但人家各自在创制,在立法,他们觉悟到有了毛病,还可改。我们则一意模仿抄袭,就更没有所谓觉悟了。……若我们更大胆说一句,也可说整个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都比较还短浅。能讲这句话的只有中国人。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步,这是历史事实,不是民族夸大。这句话也只有孙中山先生曾说过。

    ——摘引自1952年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所学知识,评材料中钱穆先生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