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名句名篇 3 题,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名句名篇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立法上强调加重刑法,并不必然提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效果,在特定条件下甚至还起着相反的作用。

    B. 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是否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

    C. 动物园的选址和建设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国家相关法规出发,既要有利于动物生存,也要保证游客安全。

    D.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能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又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还能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           ”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国家形势危亡和个人身世坎坷。

    (2)苏轼《赤壁赋》中“           ”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之所以会“           ”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文明的发展  ①  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许就是某个王朝宫殿的遗址;我们 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深沉历史感。 今天贫穷落后的地方,历史上也许一度鼎盛。一块石碑,一棵古树,一座山峰,一条河流, 是历史的见证, 有故事在民间流传,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实践中传承着中华文明,  ⑥ 不断赋予其新鲜气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尽管   不管   如果   常常     /    而且

    B. 虽    无论    /     往往   仍    并

    C. 固然   /     可能    大多   还是   也

    D. 不仅   /     就是    常常   总是   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很重要,    。将化石完好的采集下来,对古生物的研究才能正常开展。因为    ,所以化石修理也是古生物学研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化石修理就是要把化石骨骼尽可能地暴露,同时不使化石受损。有的标本中还保存了鸟类的羽毛,翼龙的翼膜等软组织结构,因此    ,必须在修理前用X光扫描,用显微镜观察,来确认骨骼的展布情况来指导修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SOS儿童村是一个以家庭方式抚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天津儿童村是我国首批建立且规模最大的一个。儿童村中每个“家”都有一个“妈妈”,她既要照料七八个孩子的生活,还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妈妈们用青春和无私的爱,使一个个孤儿享受到家的温暖。6月23日是“国际SOS儿童村日”请你写一段话,向儿童村妈妈表示敬意和祝福。要求:感情真挚,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8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 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 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 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 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2.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 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 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 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3.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爱你,听见了吗

    我特别害怕一种病:阿尔茨海默症。通俗上来讲,这种病叫做:老年痴呆。你不知道这种病什么时候开始,就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们院里有一个五婶儿,就得了这病。有一回,五婶儿吵着要吃炸糯米球,附近的店早关门了,但五叔知道李村公园那里有一家店开到很晚。那时候,天有点黑了,赶上下雨,路上出租车很少,五叔有哮喘病,来回走了5公里,还好,买到了炸糯米球。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了,就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叹口气:“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就又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一点都不恼,和颜悦色,全当遛腿锻炼。

    有天一大早,五婶儿起来,要吃炸糯米球,说话有些含含糊糊了,五叔没在意,就去买,下了楼突然想起一些事儿,又折回家,看着五婶儿弄个老花镜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五叔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再不吃,就不给你买了。”

    五婶儿“哇”地一下子就哭了。

    五叔吓了一跳,忙去哄:“买,买,买,我现在就去买。”

    五婶儿含含糊糊地说:“我,好,像,快,把,你,忘,完,了。”

    五叔拿过五婶儿手上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个名字:马家平,后面是画的“正”字。五叔姓马,莒县人。

    五叔问,这些“正”什么意思?怎么还有一个没写完的?

    五婶儿摇摇头。

    五叔牵起五婶儿的手,去买炸糯米球。站在卖糯米球的小车前面,五婶儿从她的小口袋里掏出来那个小本子,很开心地在马家平后面的“正”字上,又画了一笔。

    五叔问:“你要不要去坐那个摇摇车?”

    五婶儿笑着说:“小孩儿玩的。”

    五叔说:“我陪你啊。”

    在商场门口的儿童摇摇车上,五婶儿玩得很开心。可是,五叔掉眼泪了。

    到后来,五婶儿彻底不认人了。五叔很用心地教她用筷子,教她认人。她学得很慢很慢。

    她还是要吃炸糯米球,但是说完就忘。五叔买回来,她从来没吃过。儿子总是责怪他,别再买了。五叔也知道,五婶儿已经彻底不认识他了,可是他每买一次,她就会在小本子上开心地画一次,她每画一次,他就跟着开心一次。

    五婶儿嘱咐的每一件小事儿,对于五叔,都是天大的事儿。

    “我要吃炸糯米球。”

    “我去买。”

    奇怪的是,五婶儿走的那天,这句话说得很清晰。像是两人故事刚刚开始的1965年,她不过张口说了一句,我要吃炸糯米球,五叔不过就是去买了两个炸糯米球,这喜欢就跨了一个世纪。

    五叔笑着说:“媒人说得一点都没错,你就是爱吃!你一辈子都惦记着。”

    五婶儿好像忘记了一些事儿,但是,她好像从来没有忘记什么。

    五婶儿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五叔还是老样子,遛狗,坐在楼下的排椅上晒太阳,偶尔去李村公园那里买炸糯米球,但是,他没以前走得那么快了。有一回,他坐在排椅上,他的泰迪狗趴在他旁边。

    我买了炸糯米球,牵着狗经过他旁边,两只狗在嬉闹。

    五叔站起来,要回家,从口袋里掉出来一个破本子。我帮他捡了起来。

    他笑笑,问我,你住几号楼来?我笑着回答他,7号楼。

    我已经不记得这个答案说了多少遍了,五叔一次又一次地问,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回答。

    我看过他那个本子,本子上有一个名字:张翠英。名字后面是画的“正”字。

    我递给五叔一个炸糯米球,问:“五叔,你吃不吃?”

    五叔愣了一下,接过去。他的手有点抖,然后,很开心地在小本子上,又画了一笔。

    这老小孩真可爱,看样子,一定是在恋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轻易说分手的年代,但是,请你也相信,我们也活在一个牵了手就结婚过一辈子的年代。

    (《意林·上半月》2016年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炸糯米球是小说的线索,五婶儿尽管患了老年痴呆,但从没忘记要吃炸糯米球,暗示着五婶儿从来没有忘记她和五叔之间的爱情。

    B. “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这一句话虽然包含着五叔对五婶儿患病这一事实的些许无奈,但更多的却是对五婶儿的爱怜。

    C. 五叔与五婶儿之间的爱情故事平淡朴实,也不乏温馨动人之处,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婚姻爱情观念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D. 小说中的“我”作为五叔与五婶儿爱情的见证者,推进了五叔与五婶儿平凡却美好的爱情生活发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2.作品中的五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可以将结尾的划线句删掉,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由金宋文学交流构成的流动空间因其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所处地位与发挥作用差异较大而具有不平衡性。赵宋文学是积淀了汉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文学成就而形成的成熟发达的一方。金朝受制于本身民族文化欠发达、生存环境恶劣、社会生产力低下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深裘大马”式的粗犷、落后的文化氛围,根本无法与拥有锦绣文章的赵宋文学相提并论。故而双方在碰面之处的地位悬殊就决定了赵宋文学在这个流动空间中始终处于文化、文学的输出地位,而实力偏弱的金朝更多表现为文化上的被同化与文学上的强制影响。

    ②金人伐宋将半壁河山与文明尽入囊中,其成功处在于通过“收图籍”和“纳降人”直接承继赵宋文化与文学。宋儒文人不论是使金被留、主动降金还是战乱被俘者在进入金之后或仕或隐,对金文化氛围的建立以及金源文学的成长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金源文坛的创立上,分别从诗、词、散文等重要方面给予极大贡献。首先是诗歌方面,入金宋士以陶渊明为精神导师,开启金代诗坛崇“陶”风气。仕金宋儒如宇文虚中、蔡松年等借陶诗排遣两难处境的尴尬与痛苦;入金不仕的文人如姚孝锡更是闭门遁世,躬自践行元亮的田园生活,为金代文人所重。其次,入金宋儒学“苏词”,将文人士大夫词带入金源,拓展了金词的境界与题材,影响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最后,“苏学行于北”还表现在其对金代散文创作的影响上。清代阮元为《金文最》作序,对金源散文有精彩的评论:“金之奄有中原,条教诏令,肃然不振。故当大定以后,其文章雄健,直继北宋诸贤。”此段论述不只指出金代散文气骨兼具,更肯定了其得益于学习北宋诸贤的事实。

    ③金初文坛由宋儒奠定,亦由宋儒主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代文学,直至金源第二代文人成长起来,才诞生了元好问等人标举的“国朝文派”,至此,金源文学终于走过了承继北宋文学的阶段,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而此时,金源文学方有了与南宋文学相互交流的资格。事实上,金源文学的总体成就仍无法与南宋文学相较,因此金宋文学交流的性质便呈现出金弱宋强的特殊性,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南宋文学以压倒式的实力居于主体地位,金源更多地表现为对南宋文学的借鉴、吸收与研究探讨。而金源文学作品因其成就不高,加之兵灾火劫,鲜有传入南宋者。即便零星篇目偶有传入,亦不被南宋文人所重视。宋人对金源文学作品更多表现为一种猎奇心理,如南宋岳珂《桯史》收录完颜亮作品时以“逆亮辞怪”加以标注。且金于南宋有华夷之防的蒂固思想,亦使宋人不能对金源文学加以重视。相反,金却呈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开放宽容姿态,似乎丝毫不受对立政权的影响,以公允客观的态度研究评价南宋文学,对南宋文学之精华,亦学习借鉴。是以,金宋不平等的文学交流方式与金宋国力、外交的强弱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乃金宋文学交流的特殊性所在。

    (摘编自延保全、王琳《试论文学“流动空间”的建构:以金宋文学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宋对峙时,文学是有交流的,但所处地位与发挥作用不同,故它们交流构成的流动空间是不平衡的。

    B. 金朝文化氛围和文学成果与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宋文学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既有社会文化的又有政治经济的。

    C. 通过战争,金朝不仅占得宋人大片国土,而且借助宋人读物和文人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和文学的水平。

    D. 金源文坛创立之初,留金宋士很多学习陶渊明诗风,有的甚至效仿其生活方式,金诗被打上了陶渊明的烙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元好问为代表的“国朝文派”虽然有宋文学的影子,但它有更多的自身独立成分,所以它开创了真正意义的金代文学。

    B. 金第二代文人成长起来后,宋金文学交流依然是不对等的,文学成就和实力制约了交流方式和双方的地位。

    C. 有一定成就的金代文学由于传入南宋的作品太少,所以不能转变宋人的防金思想,无法消除宋人对金代文学的轻视。

    D. 岳珂《桯史》中“逆亮辞怪”的标注,说明了宋儒文人对金文学有心理偏见,无法客观公允评价金代文学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赵宋文学的产生有社会生活诸多因素,继承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学成就,则是它产生的重要基础。

    B. 宋代文人入金方式多种,入金后对金人的态度也不一致,有的为金服务,并继续创作,有的则避世隐居。

    C. 学“苏词”的入金宋儒使金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而金的散文也因师承北宋诸贤,得以气骨兼具。

    D. 在与宋文学特别交流的过程中,金或被动或主动,总体是虚心接纳学习,汲取精华,不断丰富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阶段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汽车市场正处于一个混乱的局面,尤其是美国汽车市场,更是哀鸿遍野。

    ②离家多年的我回来时发现,母亲背驼了,在看着儿女时,脸上多了一种期期艾艾甚至是巴结的神情。

    ③美国军队深陷中东,国内的恐怖分子又粉墨登场,在这时,没人会冲动想要削减国防开支的地步。

    ④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⑤父母虽然给他请了一对一的家教,但家中依然“高朋”满座,吵吵闹闹,一傅众咻,能有什么效果?

    ⑥这一次世界锦标赛是她第一次代表中国出战国际大赛,最终她不孚众望取得了五战全胜的优异战绩。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 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 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 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 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①,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车数千辆。同囚乡人殷陶、黄穆亦免俱归,并卫侍于旁,应对宾客。滂顾谓陶等曰:“今子相随,是重吾祸也。”遂遁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②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有改动)  

    注: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B.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C.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D.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博:古代男子出生时父母为其取名与字,女子则在许嫁时取字,孟博即为范滂之字,后文出现的“仲博”亦为字,按文意推理,“仲博”当为范滂兄长。

    B. 孝廉:孝廉为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孝廉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后来“孝廉”这个称谓也变成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

    C. 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

    D. 二千石:石为古代粮食重量单位,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因此二千石亦指获此俸禄的相应官职。汉代三公亦称“万石”。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滂小时候就颇受州中民众推崇,曾在冀州饥荒时以清诏使身份巡查,他到职竟让当地太守及县令闻风而逃。

    B. 范滂任光禄勋主事时曾拜访陈蕃,陈蕃并不因范滂声名而作谦让,而是坦然接受,后在郭林宗开导下醒悟,并对郭林宗表示了感谢。

    C. 范滂外甥李颂被乡人误解,在唐衡推荐下,宗资欲任用他,范滂认为唐衡品行不端,不值得信任,于是未执行宗资任命。

    D. 建宁二年时,范滂被下诏逮捕,他为人考虑,自行投狱,甘愿受戮,县令闻讯很是吃惊,当即舍弃官职和他一起受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2)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相当一部分大城市的骨干知识分子,为了照顾和陪伴年迈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舍弃了理想的事业和优厚的生活,回到了贫穷的山区老家。这些人大都被安排在中学教书,正是这些优秀人才的回归,支撑起了山区教育的一片天空。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大学生,为中国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位这样的老教师,有一次指着新闻联播上受隆重表彰的一位科技工作者对他的老伴说:他跟我在大学是一个班的,当时我的成绩比他还要好一点……

    请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