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

    A.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B.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C.否定现行社会制度      D.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下史料能够佐佂这一观点的有 (  )

    ①《吕代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②《农书》:“用粪犹用药也。” ③《商君书》:“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④《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   )

    A.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       B.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C.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D.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

    A.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B.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C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D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

    C.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

    D.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障眼的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其中的两个“认识”分别可能是(   )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人文精神”的复苏

    B.牛顿经典力学建立、资产阶级宗教观的建立

    C.近代科学的产生、构建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D.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理性主义”的光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①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②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

    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罗荣渠先生把现代化进程的起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的,一种是外源性的,以下属于内源性起源的是(   )

    A.中国的辛亥革命       B.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C.英国的工业革命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 启蒙的“内源”因素。(2分)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4分)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6分)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2分)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分)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6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7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 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即参与国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都能够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盟。——(美国)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1918年

    不符合有关国家人民的愿望,不得改变他们的领土状况;所有国家的人民,愿意在何种形式的政府之下生活,都有权自由选择;……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任何国家如侵略威胁他人,则须解除其军备。一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

    材料二 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

    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

    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唯有在这种条件之

    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康德《论永久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西洋宪章》比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更为务实。(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有何看法。(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喀什噶尔首领马木提艾来木占据称王。不久,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逐马木提艾来木。马木提艾来木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欲借助外部势力驱逐司迪克。司迪克引来阿古柏予以对抗,并于1867年建立“洪福汗国”盘踞新疆。

    左宗棠认为“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准备收复新疆。采用“缓进速决”战略。既积极治军,筹措军饷,整顿军队,又考虑国库空虚,必须速战速决。左宗棠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欲收复新疆,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左宗棠则是塞防派,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左宗棠说服帝和后。

    当时伊犁被俄占据。左宗棠认为“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左宗棠还分析:“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以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至此劳师袭远之寇乎?”。

    1876年攻下乌鲁木齐、达板城和托克逊城,阿古柏先逃亡,后服毒自杀。此时朝廷,发出休兵敕令。左宗棠上疏抗旨,据理力争。再次说服慈禧太后,令其继续收复领土。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当地人还把左宗棠及其部下种植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左宗棠后又支持曾纪泽收回伊犁。左宗棠上书朝廷,力陈在新疆设省的主张,被朝廷采纳。1884年新疆省正式建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9世纪中后期新疆地区出现“边疆危机”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左宗棠取胜的原因,并指出左宗棠进军新疆的意义。(1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