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互联网   B. 轮船航运业

    C. 电报业   D. 大众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翻译数量占译书总数的22%;到了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数量占此期总数的61.4%。近代中国翻译内容的变化说明(   )

    A.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儒学相对立

    B.洋务派只重视西方科学技术

    C.国人已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D.当时出现了学术救国的热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西方主要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C.“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D.“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荀子·王制》:“一岁而再获之。”<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以时作泽,为上策也”。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B. 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C.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某学者著有《宋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

    A.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 “主食开始出现玉米、甘薯”

    C. “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 “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4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欧洲,185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却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民主制度的普遍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为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东芝公司每个工人都拥有公司的股票。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股票分散化的趋势

    B. 少数大股东掌握企业所有权

    C. 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D. 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 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 一味发展重工业

    C.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下列事件中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八字调整方针提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灏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B.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分

    C. 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 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段话是指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宗教改革运动

    C. 启蒙运动   D. 文艺复兴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处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

    B.井田制

    C.自然经济

    D.土地私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学者为了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最晚应该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找到的最有利证据应是(    )

    A.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B.《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C.《诗经·国风·召南》载,“蚕妇发髻高高耸,日夜养蚕无闲空”

    D.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面是唐代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均田制加剧了土地兼并        B.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C.实现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D.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一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下列不正确的是(    )

    A.该学者关注了殖民掠夺的后果

    B.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

    D.该会议讨论的是哥伦布登陆美洲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

    A.汽轮   B.飞机   C.磁悬浮列车   D.汽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殖民扩张的需要   B. 工业革命的需要   C.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局部改革斯大林模式

    C.部分借鉴新经济政策    D.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C.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以下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B.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 民族工业因此受到冲击

    D. 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个创业高潮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

    B.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45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其收藏价值在于(    )

    A.与帝王将相史是相对立的

    B.侧面体现历史变迁的风貌

    C.记录生活细节,史料详实

    D.日常生活的记录,可信度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该材料反映了(    )

    ①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国际化

    ②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人世界

    ③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④经济全球化趋势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 德法之间的矛盾消除   B. 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 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 德法两国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下列组织属于模式二的是(   )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东南亚国家联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你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话剧是文明戏,京剧则叫旧戏。“某一时期”应是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丝织业中表现最为典型、最为突出。但在具体研究中,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

    材料三科学技术和社会技术影响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决定经济发展的技术其实是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技术,就是调整、管理、控制社会的方法。从整个国家来说,支撑社会的广义技术范畴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的状况,指政府组织的架构和规模,官僚机构的运转效率等;财政税收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社会技术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与经济增长率息息相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彭泽益观点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摘自列宁《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

    材料二1952年,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比预想的顺利得多,朝鲜战争大局已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在陈云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计划主要包括《关于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以及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5年基本建设计划投资505亿元,拟请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项目91个。

    ——摘自新华网《新中国理财专家陈云与“一五六项工程”建设》

    材料三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时期中国“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的重大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