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2 题,名句名篇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叹(kǎi)   漫溯(sù)   凝重永(juàn)     图穷匕见(xiàn)

    B.攒射(chuán) 屠戮(lù)   人为刀俎(cú)       殒身不恤(xù)

    C.舔舐(shì)   莅临(wèi)   满目疮痍(chuāng)    长歌当哭(dànɡ)

    D.蹒跚(shān)  相(xù)   叱风云(zhà)      博闻强(sh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三年,小溪旁边建了不少小区,东岸的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宽敞大气。

    B.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丁学良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独特,秀色可餐,别的不说,单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叶就够令人神往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以往春运中,存在一些旅客担心买不到火车票而见票就买,等到临出行前才办理退、改签多余车票,为此,铁路部门今年出台了新的退票及改签规定。

    B.城市民谣歌手郝云,以一曲饱含京味儿的民谣歌曲《群发的我不回》,调侃了华而不实的群发短信祝福行为,引起亿万观众共鸣,成为春晚中最受广大网友热捧的歌曲。

    C.肿瘤专家认为吸烟或吸二手烟是引起肺癌的第一大诱因,而中国青少年吸烟率正在逐年上升,因此,教育部新近颁布的校园禁烟令受到了社会的肯定。

    D.从大年初一到初三,新浪网进行的央视春晚整体印象调查活动已吸引超过10万网民参与,在参与调查的网民中,认为春晚差强人意的占49.1%。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305首民间歌谣,南宋时期才被列为儒家经典,其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

    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 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被钟嵘誉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作品是创作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列句子的正确排序是:               (3分)

    ①简单地说,就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②也包括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

    ③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

    ④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

    ⑤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⑥国学是什么?⑦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积累流传下的经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每一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选择两个节日,分别仿照下面有关清明节的示例表达情思。(4分)

    示例一: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示例二: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出下列诗歌的空缺部分。(5分)

    (1)舞幽壑之潜蛟,        

    (2)        ,依依墟里烟。

    (3)        ,谣诼谓余以善淫。

    (4)昔我往矣,       

    (5)同心而离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可道也哉                尽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帮助

    C.既而月不雨                 整

    D.以客而告之曰               叮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夫夷近,则游者众     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孰能讥之乎         声呜呜然

    C.丁卯大雨,三日止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归之天子,天子曰不   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
    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 “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白露为霜

    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露凝而白。到了这个时节,早晨起,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了,随同一个终古美丽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允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赋予的感伤色彩越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靡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的——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1.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5分)
    2.“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5分)
    3.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木匠想退休,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要他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出的是粗活。房子建成了,老板把门钥匙递给他,说:“这房子是我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惊呆了。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为什么不做到最好呢?

    也许类似的经历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