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爱了解,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述生平,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里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人走。没得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目光炯炯的少年,我很想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爱怜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的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到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随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拟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

    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佩服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地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完全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热的尸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易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出慈柔之心,发誓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理解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里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为“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我国花卉栽培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被不断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神韵的花文化。

    ②中国人赏花讲究人花交感、心物相通,把花视为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自古就有屈原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陆游以梅言志,林逋以梅为妻,苏东坡“唯恐夜深花睡去”等佳话,有一种“为爱名花抵死狂”的味道。画家们画花,也不是简单的再现,他们追求的是情注丹青。他们的“画意”是由自然形态引发的一种艺术感受,是一种美的升华。欣赏他们的作品,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A】遐想(联想),沉醉在浓郁芳馨的情韵之中。

    ③以梅花为例,苏东坡有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崔道融也有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由于梅花能在春寒料峭时独放,夏秋时又【甲】果实累累,人们便以其高雅、刚毅、圣洁的“梅格”来比德、畅神,视梅花为“国魂”。由于人们爱梅花,梅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由最初的植梅、食梅、用梅,演变成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触发爱梅、赏梅,变成“梅痴”,进而把“梅品’’等同为“人品”。于是,梅花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历代梅文、梅诗、梅画等【B】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文人墨客喜欢以梅为友,将梅列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

    ④本来花中“君子”只有梅、兰、竹、菊,但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为莲花争得了第五个君子的席位。周敦颐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莲花成了圣洁的象征。周敦颐被尊为莲花的守护神。

    ⑤其实,花文化并不全是由文人墨客们“创意”出来的。在民间,花文化也很流行,并融入传统的习俗中。

    ⑥比如石榴,因其多籽,送给新婚男女,可祝愿多子多孙。又因其花红似火,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在为人祝福、祝寿时常以牡丹、松柏、石榴寓“多福、多寿、多子”。

    ⑦芒种祭花神,在民间也一直流行。芒种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提醒农民加紧田间耕作,否则将影响一年的收成。中国民间非常重视芒种祭祀花神。在这一天,人们一定要把各种花树用红带子系上以祭祀花神,【乙】(qí)   福迎祥。

    ⑧中国人对花的颜色也很【C】讲究(考究)。同样一种花,因颜色不同所表达的花意也不同。色彩艳丽的花卉大多用于喜庆场合,而白色的或全黄色的花卉适用于悲伤悼念的场合。

    ⑨红色的山茶花则是胜利之花,在胜利者凯旋之时向英雄献上一束火红的山茶花以表示祝贺。山茶花也是爱情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送上一束红色的山茶花,若遭到拒绝还可以送上一束白茶花以示发问:“你为什么不爱我?”

    ⑩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花文化密不可分。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带来了很多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取材于青萍《花之美》)

    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

    3.通过材料中对“梅文化”形成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①     、②     、③     三个阶段。

    4.春节前夕,学校准备组织同学慰问老红军和抗日老战士。请结合材料内容及生活经验,选择一种花作为礼物送给老人们,你会选择哪种?请先写一段话,解释选择这种花的理由,再结合所选花的特点写一段祝福的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不华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⑴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⑵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⑶馆秘书卿泰不华家   ⑷公诚愚人哉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⑵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

    3.请逐条概述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会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③

    D. 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 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 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 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6.《新唐书·杜牧传》评价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请结合选段的议论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按题目要求填空。

    ⑴__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⑵世胄蹑高位,__________。《咏史》

    ⑶可惜流年,__________,树犹如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⑷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登金陵凤凰台》

    ⑸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化作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⑹《八声甘州》中使用拟人手法,同时借用长江水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不适合挂在金山中学教室里的励志条幅是(   )

    A.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C.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D.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的情境中,最合乎情理的表达是(   )

    小A寒假打工,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作报酬,回家激动又兴奋,自豪地说:

    A. 爸爸,周末我带你去看电影。

    B. 爸爸,周末我跟你去看电影。

    C. 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

    D. 我带你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融于一体。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 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 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 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3.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尤为宏壮雄丽,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

    “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

    “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