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3 题,选择题 3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文言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鐹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鐹船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鐹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鴂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鴂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隐”字“侠”字是一篇的主脑,下面能够表现出方山子“侠”特点的一组是(3分)(  )。

    ①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晚乃遁于光、黄间 ⑤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会;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

    D.方山子出身世代功臣门第,他的家原来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在黄河北岸有大片土地,足以让他过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他不慕荣利,放弃了这些而甘愿隐居在荒山里,说明他是一个追求精神上独得其乐的人。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11·课标全国高考,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辽人常越境而          汲:取水。

    B.灌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甲              彻:穿透。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他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3分)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4分)

    表达题(8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B.两个孩子相继出世,使老刘家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生活更加不堪重负。

    C.如今小学也有外教课,虽然外教刻意放慢语速,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听在耳中还是不知所云

    D.作者的这些散文,曾有十多篇在本报刊登过,因为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作者才连篇累牍地写下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国家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灾区群众的艰苦奋斗,遭受重大创伤的灾区呈现出了崭新的特色。

    B.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碳经济”不但是许多代表争相讨论的话题,更是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号提案的关键词。

    C.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基础明显增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D.我们对臭氧并不陌生,每当夏天雷雨大降的时候,天空中会合成大量的臭氧;雷雨过后,人们在野外或森林中闻到那股特殊的清香味,便是新产生的臭氧发出来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  )。

    尊严的具体性不只表现在工作有岗位、生活有保障上,更表现在你可以自由、独立地存在,不会依附于强权,可以建立并实现你的自我价值。这样,______________。

    A.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的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

    B.国家才是有尊严的国家,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

    C.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才使每个国民成为有尊严的国民,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

    D.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国家才会由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真正有尊严的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完成作文。

    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

    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

    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

    在你眼中,哪些属于生活的常态?这首诗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生活的常态”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以上。作文中不要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