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诠释   出其制胜   (zhǔ)目       闭目听(sè)

    B.杀戮   宁静致远     色(yùn)     飞扬拔(hù)

    C.平添   励精图治   (zhěn)密     (yù)蚌相争

    D.松弛   老奸巨猾   舌(zé)       深陷囹(w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街道上有许多小巷子,曲径幽深,连接着千家万户。在一条昏暗的小巷里,时常会飘出一缕缕醉人心魂的酒香。这里有一家酿酒作坊,每到傍晚,酒坊就开始 __佳露,深深的小巷也遮挡不了美酒的 __,它飘过大街,游过小巷,钻到人们鼻中。你不必四处寻找,只要躺在藤椅上,轻轻摇着扇子,那股香气便会悠悠到来,弥漫在你的周围,心儿就 __地入定下来,这是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愉悦感。

    A.孕育 味道  不由自主

    B.酿造 香味  莫名其妙

    C.酝酿 醇香 不知不觉

    D.发酵 气味  意想不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政府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为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B.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建立健全环保和公安两部门联合执法,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需要从国家层面对两部门提出有关要求。

    C.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但要将潜力变成真正的内需,必须提升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消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D.近期,“霾伏”天气又“重现江湖”,且污染程度日益发展。监测数据显示,昨日14时,市内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指数高达534。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山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①山和水的颜色和谐好看    ②一条白练从悬崖峭壁挂下    ③如同一条白龙从绿海中游来,又从红崖上轻轻飞下    ④丹霞山的绿色是成片的,葱葱茏茏    ⑤红石与绿色相辉映    ⑥水流溅在红石上,色泽光亮透明

    A.④⑤①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④⑤②③⑥①    D.⑤②③⑥④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仿照示例,为学校文学期刊拟一个刊物名并说明理由。(5分)

    刊物名:《水滴》

    理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滴有坚韧执著的力量,水滴有不畏艰辛的精神,水滴以柔克刚,彰显文学感染人心的力量。

    刊物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理由:                    (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周   宗:尊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首阳山           ②故内惑郑袖

    B.①积仁洁行如此饿死        ②尚不觉悟不自责

    C.①亦各从志也            ②说可得闻乎

    D.①岂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梁此奇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2)纵彼不言,籍不独愧于心乎?(《项羽本纪》)

    (3)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曲江对酒①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③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③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2.“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山居秋暝》)

    (2)君不见沙场征战苦,______________。(《燕歌行》)

    (3)走马川行雪海边,________________。(《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4)莫见长安行乐处,_____________________。(《送魏万之京》)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6)_______________,不扶而直。(《劝学》)

    (7)___________________,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本纪》)

    (8)敬人者,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拜谒司马祠               和  谷

    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④“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⑤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侍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⑥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请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请选择两处简要说明。(4分)

    3.文章侧重描写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负载了司马迁哪些“无形的精神内涵”?(6分)

    4.请探究“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的意蕴。(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尺     度             彭  程

    ①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

    ②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地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③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得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④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得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

    1.如何理解“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6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3.作者为什么说“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 ?(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但是也有人说:种瓜未必得瓜,种豆未必得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