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与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言讫(qì)马嵬(wéi)殷红(yān)硕果累累(léi)

    B.矍然(jié)刈旗(yì)仓廒(áo)胁天子以令诸侯(xié)

    C.户牖(yǒu)罹难(lí)幅射(fú)一蹴而就(chù)

    D.怃然(wǔ)肯綮(qìn)砥砺(lì)得鱼忘筌(quán)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这一技术。

    ②这样做______稳妥,但是太费事,太耗费时间,我就怕这个工程赶不过来。

    ③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我心中就会泛起一种______的感觉。

    A.沿用固然冷清B.采用当然清冷

    C.沿用当然冷清D.采用固然清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张艺谋凭借自己强大的号召力和品牌力量,以《山楂树之恋》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呈现,让文艺片在新世纪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文化关注。

    B.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也可能被埋没;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任何再好的城市规划都有可能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

    C.上周,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外出访问经费开支,成为港人议论纷纷的讨论话题。有香港媒体披露,曾荫权过去四年外出访问的费用不足百万港元,节约程度令人惊讶。

    D.国务院1月21日公布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明确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在作出房屋征收决定时,要坚决杜绝出现对住户蚕食鲸吞的做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马建堂分析说,中国的高储蓄率与东亚地区“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息息相关。。

    B.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随着冷空气的抵达,鹏城气温昨日继续下降,一度跌破10℃以下。

    C.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城市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今天的“地球村”里的村民非常关注的问题。

    D.在1月19日欢迎胡锦涛主席的宴会上,奥巴马致辞说,今天的会晤体现了美中之间相互尊重。双方文化、看法虽然不同,但两国人民一直携手努力共创新机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季羡林先生的饮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

    B.那美丽的故事还说每年“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成群喜鹊飞上银河搭桥,牛郎、织女才能在鹊桥相会。

    C.著名经济学家樊刚说,上大学时令他最难忘的是——啃着冷馒头,在自修室里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资本论》,那种快乐无法言表。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项中,关于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之战中,周瑜设计让黄盖向曹操诈降。(《三国演义》)

    B.堂吉诃德把风车当作巨人,结果被风车的翅膀连人带马扫了出去,摔得狼狈不堪。他被经过的邻居看见带回了家,结束了第一次出游。(《堂吉诃德》)

    C.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刘姥姥。(《红楼梦》)

    D.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被指控使用巫术刺伤弗比斯而判处绞刑时,加西莫多从钟楼飞身而下,把她解救到教堂里,为保护她不受别人的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养他的副主教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木质高楼有望扎根中国

    城市常常被人说成“水泥森林”。而在上海世博园,展示着城市的另一种生长形态——木结构建筑重归林立的楼群之中。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城市中可能将崛起超过7层的木质建筑,城市不再是“水泥森林”。

    位于世博园C片区的挪威馆由15棵巨大的“树”构成,从5米到15米,高高矮矮的这些“树’’都有抓地的“树根”,都伸展着4条“枝干”托起顶篷。不约而同,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案例馆等,也采用了木结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一座全木结构的小学在都江堰向峨乡破土而出,让木结构建筑再次进入视线;作为木结构建筑鼻祖的中国,在这一领域停滞20年后开始复苏。

    欧洲木业协会主席索德安介绍说,除抗震性能强,木结构房屋建造中会和矿物棉一起混合使用,房子会呈现非常好的保温性能。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可再生材料,由于木材能吸收二氧化碳,木结构建筑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当前的建材消耗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副所长赵霄龙博士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中国建筑每年消耗的铁矿石超过3亿吨,石灰石4500万吨,排放;氧化碳将近4亿吨,“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比例很小,大概为1%左右”。

    木结构的先天环保优势并不意味着复兴之路平坦。最大疑问是,木头从哪里来?中国已经是一个林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再推广木结构建筑,是否会让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确实,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6,人均木材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8。不过,假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良性循环并非不可能。瑞典等北欧国家早年也遭遇过乱砍滥伐森林的惨痛经历。在吸取教训后,瑞典法律规定,在砍伐一棵树之后,需要种上两棵甚至更多新树苗。

    此外,木结构房屋还面临着一个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大城市中显得不那么实用。对于这一点,欧洲的先进技术似乎可以提供借鉴。索德安透露,欧洲纯木材建筑现在已经能建到9层,而如果采用混合结构住房,最高已做到16层。所谓混合型结构,就是指承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外墙、屋顶采用木结构。中国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也有望在年内出台,相对于现行《规范》只允许建3层以下的木结构建筑的规定,修编以后,混合型的木结构房屋标准有望达到7层。

    在木材处理方面,如今的木质建材也摆脱了以往易燃、易损的形象。通过喷涂阻燃药液,木结构建筑物的延烧性得以加强。在经过干燥、防腐防蚁、集成等先进技术加工后,木材可以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馆、桥梁等木结构建筑、日本每年有45%的新建建筑为木结构建筑,这和建材技术演化不无关系。中国专家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身国情的木结构复兴之路——赵霄龙透露:“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基复合人造板的生产国,而且利用秸秆生产板材的技术也正在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等十分适合作为木结构建筑的材料。”这对于年产秸秆量超过7亿吨的中国,无疑是个福音。

    (选自2010年10月22日《环球时报》)

    1.下面关于“木结构建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博园挪威馆、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案例馆均为采用了全木结构建造的木结构建筑。

    B.都江堰向峨乡的那座全木结构的小学是我国第一座全木结构建筑。

    C.木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强,保温性能好的优点。

    D.木结构建筑能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先天环保优势,大力推广有助于减低我国建材消耗对

    环境的影响。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个林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大力推广木结构建筑可能让本已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B.通过喷涂阻燃药液,木结构建筑物的延烧性得以加强,从而使木材可广泛应用于住宅、

    体育馆、桥梁等的建造。

    C.目前纯木材建筑现在已经能建到9层,承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屋顶采用

    木结构的建筑已经能建到16层。

    D.我国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只允许建3层以下的木结构建筑,新版《规范》有

    望达到7层。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木结构建筑最早出现在我国,但目前我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欧洲。

    B.随着利用秸秆生产板材技术的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的出现,我国

    木结构建筑的比例很可能会逐渐增大。

    C.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木结构房屋的土地利用率较低,因此木结构建筑在我国部分地方并

    不很实用。

    D.如果借鉴瑞典等发达国家经验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就可以在我国实现木结构

    的复兴。

    4.给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A.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B.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C.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D.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的,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作者提到“梦”,这些梦是孤独的旅行者吟咏的悲凉的歌,传递给读者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B.“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对心灵的重要性,它能带给人清凉慰藉。

    C.本文从《瓦尔登湖》写起,以梭罗为线索贯穿全文,用细腻的笔法书写自己的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D.文章引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海子的心愿衬托了作者的理想,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强化了情感。

    E.文章结尾写出作者为自己能与梭罗等对话而欣慰,为自己在这纷纭的尘世中仍能用文字表达心中的感动与疼痛而落泪。

    2.文中作者说“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这种“愉快”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非常遥远”?(5分)

    3.请概括出作者眼中的现实生活和他理想中的生活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4.请写出你对文题“我们这么近,我们这么远”含义的理解。(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1.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遽起,捉其臂曰(遽:就)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执:捉拿,拘捕)

    C.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备:详细)

    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稔:熟悉)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何以丐?”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敢以为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C.厚资遣之杳不知其所之

    D.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8分)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⑴.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⑵.“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8分)

    ⑴,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⑶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醉花阴》)

    ⑷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论语·述而》)

    ⑸,灵之来兮如云。(屈原《湘夫人》)

    ⑹,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⑺野哭千家闻战伐,。(杜甫《阁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已经不只是横在日本人民面前的难题,更是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挑战,请仔细观察右边这幅漫画,试着描述漫画的内容,要求必须使用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并用一两句话指出漫画反映的社会问题,字数不少于200。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50分)

    美国《幸福》杂志曾在征答栏中刊登过这样一个题目: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什么?

    一位军界要人的回答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位女部长的答案是到哥斯达黎加的海滨经营一个小旅馆;一位市长的愿望是改行当摄影记者;一位劳动部长想做一家饮料公司的经理。几位商人的回答最离奇,一位想变成女人,一位想成为一条狗。更有甚者,想退居山野化为植物。其间,也有一般百姓的回答,想做总统的,想做外交官的,想做面包师的,应有尽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现在的自己。

    对此,我的感觉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依据以上材料,请以“人生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7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