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材料作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名句名篇 1 题,其他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共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

    B.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使用者需付费获得这些产品。

    C. 《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

    D. 虽然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但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仍旧处于有阵地却缺乏后续文化建设设施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您约我明天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公司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只好改期再谈。

    B. 令郎在这次数学奥数竞赛中获得满分,多亏老师您的精心指导,我们全家十分感激。

    C. 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一时难以定夺,望你钧裁。”

    D. 拙作奉上,自己总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文言文阅读图书销售表现抢眼,市场上大概有几百个品种,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令人震惊。

    ②他心中恶念越积越重,终有一日堤防溃决,一发而不可收拾 ,只有盼他善念滋长,恶念渐消,方能逐步归于正道。

    ③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是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学问大家,在他的耳濡目染 之下,梁培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④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上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 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⑤当前,有些人为了解决暂时的资金短缺问题,经常通过一些非法渠道来借取高利贷,这种火中取栗的错误做法,往往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

    ⑥如果没有抓住老街的特点,只是一味从商业的角度开发,变成了批发“流水线”一条街,不仅破坏了老街本身的韵味,更是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杀鸡取卵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至于此次事故的原因,记者昨日上午从成都某交警大队了解到,初步判断系因事故私家车车速过快,具体调查结果还需准确核实后对外发布。

    B. 周梅森创作的《人间正道》《至高利益》《我主沉浮》和《绝对权力》等政治小说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是他的又一部反腐力作。

    C. 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D. 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使用正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咱们分别时你送给我的礼物十分珍贵,我一直惠存着。

    B. 你的文章我已经看了,对其中不妥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听说贵校在教学管理上有许多成功经验,所以我们特地登门学习,请多作指教

    D. 虽然只是几个红薯,但毕竟是六弟从江西老家带来的,于是我也就笑纳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大城市出现的共享单车火了。其租借费用相当便宜,方便了人们的“最后一公里路”,因此共享单车成为不少人出行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的纽带。与此同时问题也多了起来。最近的一则新闻:上海一男子用电锯锯断一辆共享单车车锁并将车占为己有,被判拘役4个月、罚金2000元。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城市的角落里被私藏、上私锁、涂抹二维码的共享单车已经司空见惯。不仅如此,关于它们屡遭破坏的新闻就没间断过:车座被卸、脚蹬子被卸、车轱辘被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且极为普遍的现象———乱停乱放。如今,不少城市的地铁站、公交站等交通枢纽周边,很多共享单车使用后并没有被整齐摆放,而是被人随意一扔,有的甚至干脆横在马路中间。

    对于以上做法和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条新闻

    周波

    那天,市报张编辑打来电话。

    “你的稿子明天见报。”他说。

    “暂时不要发。”我说。

    “为啥不发?都编排好了。”张编辑不解地问。

    “等等,过几天再发。”我嘿嘿一笑。

    张编辑是我的朋友,平时很要好。自从我调到D县县委报道组之后,我们俩关系越发亲密。每当县里举办大型活动或者有领导感兴趣的新闻时,通过他就能顺利发稿,为此我常得到领导的赞许。

    过了几天,张编辑又催我。

    “稿子不是写得很好嘛,咋不发?”他问。“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我说话的腔调像是他上级。“搞啥鬼?下回再来稿子我全封了它。”他笑着说。

    “宁愿让你封了其他稿子,这个稿子我现在是绝对不发的。”我说。“那你这么早寄来做啥?”他很好奇。“随时准备着发稿,谁说我不发了?”我说。“这么重要?”他说。“确实很重要。”我哈哈笑着说。

    一个月后,我主动打电话给张编辑。

    “星期三请把这篇稿子发出来。”我说。

    “你是市委领导还是我的上级呀?想发就发,想不发就不发。”他有点生气。“求你了,帮兄弟一把,我有要紧事。”我压低声音,怕被旁人听见。

    “真搞不懂你,好吧,我答应你星期三发出来。”张编辑说话时声音里满是疑惑。“要发在头条哟。”我说。

    “啥,发头条?这报社是你家办的呀?上次可以帮你发头条,这回不敢保证。”张编辑有点火了。

    “无论如何都要发头条,下次来我请你上县城最好的馆子。”我说。

    “不行。星期三还不知道有啥重要事要登呢。报社的规矩你是知道的,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必须放在头条,再说还不知市里有没有重大新闻呢。”张编辑说得很认真。

    “那至少放在很显眼的位置,不放头条就放二条,报眼也行。”我挖空心思想着各种办法。“你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好吧,看你的命了,我能帮就帮。”张编辑说完就挂了电话。

    星期三早上,省里来了大领导,带队的是水利厅厅长。厅长和一帮专家学者风尘仆仆地赶到市里,准备先在宾馆里听各县区主要负责人汇报。“报纸出来了吗?”我一大早打电话给张编辑。“你吉人吉相,横头条,大三栏。”张编辑挖苦我。“真的呀,太激动了!请再帮兄弟一个忙,速送到阳光大酒店大堂和所有房间,尤其是301房间必须送到。”我急切地说。“我给你打工呀?”张编辑口气有点不耐烦。“省水利厅厅长来了,上午要听各县区汇报海塘建设情况,我们书记、县长已经赶过去了。”我说。“你小子原来在搞大策划呀,怪不得一直等着不让发稿子,连我也被你蒙了一个月。”张编辑哈哈大笑起来,“好,再帮你一次,我马上让送报员送过去。”

    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省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工作!”

    横幅迎风招展。301房间内,厅长津津有味地看着刚十万火急送达的当日报纸。

    “《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这么脚踏实地地去做,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满面春风地对D县县长说。

    “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以后要更加努力去做。”县长也兴奋地说。“我看这次其他地方就不去了,现在就去D县看看。”厅长吩咐随行秘书。“厅长还没听我们汇报呢……”其他各县区的领导面面相觑,嘀咕着。

    “还要听啥?房间里能听出啥名堂来?你们看人家D县工作做得多到位,做出成绩就要奖励嘛。”厅长边说边拿着报纸走出了门。

    据说,狼多肉少,各县区都在积极争取,那笔海塘资金原定落至A县,A县已预先吃了“定心丸”。却料不到,厅长把1000万海塘资金放到了D县。

    年底,那篇头条新闻获了奖。县长被调到市里当水利局一把手,想不到,他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作品以“官场”为背景,将对官场世态切入肌理的叙述巧妙地融入“头条新闻”的设计与发表上,彰显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B. 张编辑一再催促“我”,急着要发那篇稿子,“我”却说:“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这里通过对比,表现了二人一个急躁,一个沉稳。

    C. 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省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工作!”这个场面描写暗含着对所谓领导的讽刺。

    D. “《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的这句话为下文写那笔海塘资金被放到D县做了铺垫。

    E. 水利厅厅长不喜欢在房间里听汇报,而是注重调查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看D县工作做得到位,就要给予D县奖励。

    2.作品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为什么以县长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籍插图开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图术语也随之诞生,如“绘像”、“绣像”、“全像”、“出像”、“补像”、“全图”等。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一种插图方式,这些术语和插图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就明刻本插图而言,主要有“全像”(全相)、“出像”(出相)、“绣像”等几种命名方式。本文着重探究“出像”(出相)这一方式。

    关于出像(出相),鲁迅先生的界定是:“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有的书籍,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谓之‘出相’”。戴不凡先生则认为,“舍建版而外,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即整页的插图谓之“出像”和“全图”。前两种解释与全像(全相)的概念接近,后一种解释认为“出像”与“全图”的意思相同。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于“全图”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歧,一者指向整页插图方式,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出像”的命名方式多出现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本中,徽州、建阳和杭州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出像”命名的。万历元年(1573),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这是较早以“出像”命名的明刻本,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世德堂万历二十年(1593)所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采用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崇祯年间刊刻的《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新镌出像批评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式。也就是说,小说中“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

    就戏曲而言,万历辛巳年(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子,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1586)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以及万历十九年(1589)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月亭记》。这些本子的题名是以“出像”进行标榜,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玉玦记》共36折,30幅插图,《还带记》共40出,24幅插图,《拜月亭记》共43折,10幅插图。细查这些插图发现,插图所表现的情节都是与每折的内容相对应的。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也就具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那么“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平淡的情节一般并未通过插图来表现,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了一一对应。如果说《玉玦记》中的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到《拜月亭记》中,43折仅有10幅插图,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以《拜月亭记》为例,这10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世隆自叙”、“瑞兰自叙”、“兄妹逃军”、“隆兰遇强”、“世隆成亲”、“兴福离寨”、“汴城聚会”、“试官考选”、“官媒送鞭”、“成亲团圆”,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也是后世选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出像”插图最初时是采用单面整幅的方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后来慢慢出现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可能由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的关系,书中“出像”插图的数量开始减少,已经无法和每一出内容一一对应了,只是挑选其中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现,而平淡的情节则一带而过,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81期)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对于“出像”的界定,鲁迅先生认为宋元小说中的每页“上图下说”,就是所谓的“出像”,这与《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基本相同。

    B. 戴不凡先生认为,“明人刻小说戏曲多整页之‘出像’‘全图’”,整页的插图就是“出像”和“全图”,他认为“出像”和“全图”的意思相同。

    C. 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这与《汉语大辞典》的解释类似,都是指向整页插图方式的。

    D. 鲁迅先生对“出像”与“全图”的理解不同,在他的理解中这两种插图方式的指向是不一样的。

    2.下面说法不能作为划线句“‘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论据的是(    )

    A. 在曲本传抄、刊印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就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

    B. 《玉玦记》总共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插图所表现的情节力求与每折的内容一一对应。

    C.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情节。

    D. 并不是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做到了一一对应,这些插图往往表现的是剧本中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

    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如《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为后者,每一幅图分别对应着一段内容的精彩情节。

    B. 《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戏曲本子,稍后的还有《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等本子,它们的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

    C. 《拜月亭》中有 “世隆自叙”、“汴城聚会”、“兄妹逃军”、“隆兰遇强”等10幅插图,这些图仅与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一一对应。

    D. “出像”插图随着时间推移数量开始减少,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这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或有关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受;“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 “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 “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身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 “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敬仰。

    E. “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钟鼎”“山林”运用借代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 “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 “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D. 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E. 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拟人、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

    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B. 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C. 魏州自承嗣已/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D. 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或辞职。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 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 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 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献卿,字谏臣,歙人。少与兄献可以文学知名,皆中进士第。献卿起家补安丰县尉。有僧贵宁,积财甚厚,其徒杀之,诣县绐言师出游矣。献卿曰:“吾与宁善,不告而去,岂有异乎?”其徒色动,因执之,得其所瘗尸,一县大惊。调昭州军事推官,会宜州陈进乱,象州守不任事,转运使檄献卿往佐之。及至,守谋弃城,献卿曰:“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不胜,有死而已,奈何弃去。”初,昭州积缗钱巨万,献卿尽用平籴,至积谷数万,及是大兵至,赖以馈军。

    除殿中侍御史,为三司盐铁判官。上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淮、浙盐利不登,命献卿往经度之,更立新法,岁增盐课缗钱甚众。会其兄为盐铁副使,徙开封府判官。朝廷择陕西转运使,宰相连进数人,不称旨。他日,献卿在所拟中。帝曰:“此可以除陕西转运使。”时边吏多因事邀功,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未几,贼果至,杀将士,塞所凿壕而去。徙京西。因入对,甚言赵振堪将帅,范仲淹、明镐可大用,及条上边策甚备。

    除福建转运使,还判三司盐铁勾院,累迁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知荆南,历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杭州。暴风,江潮溢决堤,献卿大发卒凿西山,作堤数十里,民以为便。还,勾当三班院,知通进、银台司,最后知应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B. 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C. 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D. 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

    B. 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C. 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D. 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献卿聪明敏捷。他少年时以文学出名;他在安丰县任职,有个和尚杀了自己的师父,却想欺瞒官府,被俞献卿识破,真相大白后,震惊全县。

    B. 俞献卿恪尽职守。他被派往象州协助太守处理叛乱,他反对弃城而逃;当初,他预料到有人叛乱,用公款购买的很多粮食,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C. 俞献卿深得皇帝信任。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呈上好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一次,皇帝看到名单中有俞献卿,即认可他出任这个职务。

    D. 俞献卿关注民生,有才能。他上书关心粮、布价格;他在杭州任职,杭州受到风暴侵扰,他挖山筑堤,百姓感到便利;他被派去管理淮、浙盐利,政绩显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许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李密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诚信是日常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②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文言文阅读图书销售表现抢眼,市场上大概有几百个品种,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令人震惊。

    ③大学生走出象牙之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置身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能真切体会舒适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④“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有序推进,完成这个任务,不能自出机杼,也不能只服务我们本地。

    ⑤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然老师已退休,不再教我们,但他在许多画展上不断出现的画作依然给我们以形象的教诲。

    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③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