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其他题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
简单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美眉”考
    闻如是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眉”两字连起来使用,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确切地讲,是网络大行其道,网话文(按:“网话文”一词最先闻之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顾晓鸣教授,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也)普遍流行之后。
    “美”与“眉”两字组合,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其一,《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其二,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法师讳袆,字玄奘……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这两处“美眉”,一处用在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的老子身上,另一处用在唐三藏法师玄奘的父亲身上,其含义跟网话文里的“美眉”完全不同。
    但是,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如何变成了今日的“美眉”?
    先说这个“美”。许慎《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可见甘与美,跟吃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古人云“食色,性也”。但似乎也不尽然,且看用“美”来修饰“人”的偏正词组“美人”。
    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还有柳宗元,其诗句“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中的“美人”是指吴武陵。《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中的“西方美人”也不是金发碧眼的大美女,郑玄注曰:“思周室之贤者。”看来“美人”这个词在古代正儿八经的场合是指才子骚客们思慕的一些大人物。
    后来,美色、美人一般用于男子称呼女子,如《诗经》中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厚赂珠玉,娱以美女”(这是美人计)。到“美女”一词出现,那么这个“美”字用来修饰女子,就更毫无疑问了。如《墨子》的“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青苔赋》的“妖童出郑,美女生燕”等。
    再说这个“眉”。《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那么大致什么时候,“眉”有了现在“美眉”中的意思了呢?我们平常讲“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清目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似乎都不相干。至于“汗颜须眉”,那干脆是指男子。到了“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就稍微有点意思了。
    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怕是苏东坡吧。“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看来是酒色不分家,小苏饮酒,身边是少不得美女的。
    综上所述,当今网话文里“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美眉原本只是台湾人说普通话之‘妹妹’,一音之转耳。”“美眉”这样美妙的称谓,岂能不共享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渊源。
    (有删改)
    1.下列不能够作为“‘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

    B.《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

    C.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

    D.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2.下列分析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眉”一词无论指美男还是指美女,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B.“美眉”一词普遍流行并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它的出现使得“网话文”蔚然成风。

    C.现在,“美眉”一词常被用来指年轻女孩子,但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眉”的意思是“眼上毛”。

    D.文中讲的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与屈原、柳宗元、郑玄等才子骚客思慕的“美人”是不同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眉”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比如《史记正义》中就说老子“黄色美眉”。

    B.《说文解字》中说“美与善同意”,所以人们组成了“美人”这一偏正词组,用来指自己思慕的人物。

    C.作者用“似乎也不尽然”这句话比较委婉地否定了《说文解字》中对“美”的关于与吃有关的解释。

    D.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美人”有时候指君王,有时候指圣人,有时候也被用来称女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做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去家远,艰于衣食去:距离。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输:运送。

    C.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俟:等待。

    D.饥民攘食人一牛攘:偷窃。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信圭体恤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3分)
    ①请得沐阳五百人为助              ②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③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  ④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
    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      ⑥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熙年间,李信圭因贤良被举拔担任清河知县。当地百姓好盗墓、纵火,李信圭设立教戒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清河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李信圭关注民生,宜德三年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由于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请求朝廷重申先前兵部的命令,限制役夫的征用。

    C.李信圭勤政为民,在担任蕲州知州时,上奏朝廷把被淮安卫卒侵夺的数百顷湖田归还百姓。在淮河水泛滥、百姓财物受损严重的情况下,李信圭请求朝廷赈灾,并停止岁办物件以及征用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

    D.李信圭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让他留任,朝廷于是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后来李信圭死在清河县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译文:
    (2)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译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
    (2)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
    (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3分) (    )

    A.现在字典词典有从俗从误的倾向,改来改去,使很多字音字形所谓的“规范”很不规范,语文教师讲解起来非常困难,至当不易。

    B.夜幕降临,从宾馆的阳台望下去,偌大的都市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这里几十年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真是让人难以想像。

    C.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D.大量的留学生在海外已学有所成,我们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回来,否则,楚材晋用,太可惜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面是2010年1月5日,气象专家对近期北京地区大雪降温天气的解读。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35个字)(6分)
    北京1月份的平均降雪量是2.6到2.7毫米,可是这一次北京的平均降雪量可以达到13毫米。因为从天气环流的形势来看,这次冷空气比较强,它的前锋有一股从东北地区南下,冷空气的前锋就有点偏东风,把海洋上比较湿润的空气输送到大陆来,两股冷空气合并抬升就在中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强的辐合区,就形成了降雪。历史上北京1月上旬日降雪量最大的极值也就是6毫米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一倍以上。这次降雪,积雪比较厚,因为温度低,大风还在后面,温度低,雪就积起来了。北京地区的积雪厚度平均达到了10到20厘米,最厚的地方可能达到30厘米,在历史上这样的积雪厚度也是比较少见的。这次强冷空气突袭,而且雪后即降温,所以感觉温度比较低。近30年北京的极端最低温度是零下15度。1951年曾经出现过比这个还要低的温度,这次可以说接近了30年来的历史极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