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1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1 题
  1. 国际体系发生的三个根本性变化———冷战的结束、货币权力的分散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权力实施创造了极大的机会。因此,欧元的最高意义就在于,欧洲可望通过创立一个强势货币和一个强大的区域货币体系安排,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以谋求欧洲的利益,这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材料内容反映了欧元的重要作用是(  )

    A.有助于抑制美国金融霸权

    B.有助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C.有助于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

    D.有助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 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 后来清政府却要求 “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 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二战后的某次会议拉开了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该会议的一些倡导国和积极参加国的领导人,如印尼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理纳赛尔、缅甸总理吴努和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与会的29个参加国后来都成了不结盟的骨干成员。同时,会议倡导的和平、独立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和平、中立、不结盟原则的先声,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该会议精神的继续和发展。此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七十七国集团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十三个州,其中十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这反映了(     )

    A.地方行政区划变化               B.儒学的地位在上升

    C.监察体制走向成熟                D.皇权专制得以巩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康有为认为,孔子谈的尧舜之治,其实是指太平世的民主政治原则;而所说的文王之治,指的是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原则。在康有为看来,尧舜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的政治理念,是要达到民主政治的“太平世”。康有为的“太平世” (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

    B.效仿英国的政体

    C.开明君主的专制统治

    D.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

    B.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1763-1914 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是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全世界历史进程中居有显著的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有关“三大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科学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根本动力

    B.工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与内在要求

    C.政治革命是西方列强扩张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

    D.三大革命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材料内容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的和特点是(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实力衰退,无法维护其霸权地位

    C.两极格局结束,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

    D.美国与世界其他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后来却停滞了,因为政策与制度改变了。如果你想给一个青少年解释“大分流”,别去谈僵化的政策与制度。如何理解现代世界的“大分流”,背后又有哪些复杂的历史线索,我提出了6大“致命程序”,这听起来似乎更有吸引力——分别是竞争、科学革命、产权、现代医学、消费社会和工作伦理。我希望表达的是,这6个与政策、制度有关的“程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框架,保障了西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让东西方之间渐行渐远。

    第一,竞争。政治与经济生活的去集权化,给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契机;第二,科学革命。学习、理解并且最终改造自然世界的一种方式,并让西方国家获得了军事优势;第三,产权。法律制度意味着保护私有者,同时解决他们的争议,为代议政府的稳定框架奠定了基础;第四,现代医学。科学的这一个分支改善了西方社会的健康状况与寿命期望,日后还影响到他们的殖民地;第五,消费社会。这种物质生活的模式使得生产与消费扮演了重要的经济角色,是工业革命得以持续的因素之一;第六,工作伦理。一旦社会出现不稳定,从基督教演变出来的道德架构与行为范式,是最好的黏合剂。这6个程序对于“大分流”的解释,要强过经验主义、地理、国家文化以及种族的解释。

    材料二  “大分流”在我们的时代终结了。美国与中国的人均收入比例从最初的22比1变成了4比1,类似的情况也在印度与印度尼西亚身上发生。与此同时,“再次大合流”(GreatRe-convergence)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致命程序”下载到自己国家与社会的系统之中,因此就有了出色的表现。相反,恰在这个时候,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删除这些程序,进而导致功能退化。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大分流’在我们时代终结了”的观点。(1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分)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材料二   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大宋王朝困难重重。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后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新政持续一年即终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夭折的原因。(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完美吗?无疑资本主义在创造财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它充分发挥了人类的想象力,竞争机制导致科技的迅速进步,人类历史上的科技革命都是由资本主义体制导致的,而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导致人类财富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它彻底改变了世界。其次,资本主义主张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和文明的象征。但是资本主义在另一方面有两大致命的弱点,一是社会不平等,它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贫穷。......。第二个致命弱点是供需不平衡,表现为经常性的经济危机。根据亚当·斯密的设计,这个问题在理论上也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体系,该体系不需要外在的政府干预,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资本主义这架机器经常发生故障。

    材料二  那么社会主义完美吗?首先,社会主义是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弱点批判的产物,作为社会形态,它应该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站。其次,社会主义基础是社会公有制,资本主义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和逻辑起点,这是导致不平等的根源,与此相对,社会主义通过对剥夺者剥夺的方式,将社会基础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而奠定了社会平等的基础。其三,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按需生产,按劳分配,这样就可以保证经济平衡发展,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发生。但是理论上的完美并不等于实际过程中没有问题,根据马克思设计,社会主义应该出现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但是目前世界上社会主义的出现并不是如此,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天性不足。另外,社会主义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社会平等,人民当家作主,没有资本家,地主,大家都是劳动者,但这并不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相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大家吃大锅饭。最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消除了资本主义供大于求的经济危机,但导致了另一种经济危机的出现,即有效供应极度不足。

    材料三   什么是完美社会治理模式?完美的社会治理模式应该是既能确保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保持社会的平等,在效率与平等之间形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但是现实世界中资本主义具有效率优势,但缺憾是不平等,而社会主义能够确保平等,但无效率。效率还是平等?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要效率,就要牺牲平等,要平等,就要牺牲效率,不可以两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显然都不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固有的毛病,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是不平等地分享上帝的恩施,社会主义的固有美德是共享苦难。所以理想社会模式只能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而不是谁代替谁的问题,事实上,在当今世界没有纯粹的资本主义,也不存在纯粹的社会主义,只有两者的混合。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与中国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12分)

    (2)材料三作者构筑了一个什么样的完美社会治理模式,(3分)你如何评价这个模式。(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