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18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8 题
  1. 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 展的必然,原因是(   )

    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

    A.连坐法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一政策主要侧重于(   )

    A.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D. 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注定”学说实质上是(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C.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D.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王安石变泫中“市易法”规定:出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其主要表现有(   )

    ①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 ②鲜卑贵族成为中原封建地主③汉人胡食、胡服④《齐民要术》介绍黄河流域畜牧业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戊戌变法运动是(   )

    ①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③一场贯穿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主要是指(   )

    A.农民受村社控制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赎买份地             D.许多农民重新受到封建剥削奴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晚清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动,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激进民主主义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 … …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四: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 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3)材料四体现了王安石怎样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68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 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  这反映了什么?

    (3)对比材料二、三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选自《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势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侧重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