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孟德斯鸠说:“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这段言论揭示了(    )

    A. 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的特权                  B.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

    C. 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                D. 察举制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图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图书封面。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升任首辅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 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重新复活

    B. 张居正擅权专政,加重了明朝的政治腐败

    C. 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 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    )

    ①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③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               ④台湾当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亲不如近邻”“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公元前6世纪早期,许多经济状况相同的(希腊)城邦都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残酷内战,往往长达数十年。然而,在雅典,一个名叫梭伦的贵族以各阶级调停人的身份出现,为阶级纷争设计了一个出路。”下列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

    C.剥夺贵族的土地                                    D.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说法,符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有(    )

    ①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③宪法赋予议会立法权                           ④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②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列宁著名的演说《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该演说发表的背景是(    )

    A.布尔什维克党已经放弃了和平夺权的幻想     B. 罗曼诺夫王朝即将被推翻

    C. 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 俄国与同盟国签署和约退出战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    )

    A. 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当时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下列值得梁启超肯定李鸿章的是

    A.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B.编写《海国图志》

    C.兴办洋务企业                                  D.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荣氏兄弟与友人1902年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起家……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面棉纱大王”。据材料分析,荣氏企业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迅速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企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D. 主要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

    A.中共“八大”是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

    A.股票是公有制的产物                          B.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单一性

    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D.建国后我国一贯实行股份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工业为主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煤炭替代传统生物质能(木材)、石油替代煤炭以及目前的化石能源为主、多种新能源互补三个阶段。导致“石油替代煤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汽车和飞机研制成功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D.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

    A. 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 保护劳工权利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形成了僵硬的体制和集中的模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13分)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4分)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2分)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两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三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新华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为什么“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模式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怎样通过这一方式完成政治民主化历程的。(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3分)其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1分)冷战后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材料二   美国《外交》杂志的编辑认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继1947年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最富有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二战后初期,作为美国外交官的乔治·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联必须有“一种长期的”,“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的政策。)

    材料三   国际上也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冷战结束前后世界冲突的不同。(2分)

    (2)分析指出,材料一、二中两种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同之处。(1分)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列举美国是如何实施乔治·凯南主张的。(3分)

    (3)依据材料三对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作简要评价。(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从16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7世纪中叶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材料二   当前,世界形势最为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所发生的种种量变与质变过程中。……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在内的所谓“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7年)首次超过50%,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了美国……东南亚、非洲、中亚、中东部分产油国,以及拉美等地在内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持续增长……德、法、英新一代领导人主政,协力化解欧盟制宪危机,为欧盟一体化和共同外交注入活力。欧盟向世界第二大战略力量演化的趋势明显,日本经济复苏势头不减,政治上继续加紧向“正常国家”迈进。

    ——徐坚《中间力量的兴起与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材料三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核心是,世界经济和劳动分工将世界分成三个地带:中心支配地区、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国家经济地位、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是可变的。中心和边缘地区不是固定的,边缘地区可以成为中心地区,中心地区也可以变成边缘地区。……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以被视为是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

    ——刘鸣《以世界体系理论与全球化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至20世纪中叶,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霸权国家,分别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特征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中“中心—边缘”关系,并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3分)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海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自明朝第五代皇帝……,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关于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对这一观点作简要评述。(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