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表现分别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实行“混合经济”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建立各种国际组织

    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二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哪一特点

    A.集权性

    B.分权性

    C.松散性

    D.落后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评论者说“俄国的革命来的太迅速了。3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临时政府迅速地步沙皇政府的后尘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它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   B. 它未阻止列宁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

    C. 它继续沿用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   D. 它没有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

    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

    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对表格内容带来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扭转了传统等级观念

    C.严重摧残了人才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如多次出现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下列行政区的出现属于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

    B.汉代州

    C.宋代府

    D.元代行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

    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从这份史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列强可以在中国建立租界

    B.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C.列强取得划分“势力范围”的特权

    D.列强取得了设立“使馆界”的特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但随后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

    B.行政权受立法权制约

    C.人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增强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共产党曾在一份宣言中提出“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释放出诚意

    B.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以民族大义为重

    D.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做出了让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不同的政策将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下列现象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有关的是

    A.最近湘潭马家河,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延时四日,杀猪百三十余个的事

    B.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先后将她五个儿子中的四个送上前线

    C.后起的北半县分配得很快,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只有二十天时间

    D.李顺达领导的西沟村互助组,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起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忧”指的是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喜”则表明毛泽东希望中国借此

    A.冲破苏联的外交禁锢

    B.改善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C.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D.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和选民证(1953年)

    A.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

    D.选民选举的代表将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毛泽东提出在外交上“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意在要团结这些国家对抗苏联。毛泽东提出这一设想的大致时间是

    A.20世纪40年代末期

    B.20世纪50年代末期

    C.20世纪60年代初期

    D.20世纪70年代初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应出自

    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五四宪法

    D.八二宪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是某一时期我国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对时间及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阻力

    B.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D.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困难中前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措施中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作用最大的是

    A.财产等级制度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建立,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前后两种类型“垄断”的相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B.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了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

    D.促进了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宪法关于参、众两院名额的安排主要协调的是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关系

    C.大州和小州的关系

    D.南方州与北方州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时间

    被修正总数

    年平均数

    1867—1869年

    17项

    5.7项

    1880—1885年

    11项

    1.8项

    1896—1900年

    1项

    0.2项

    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政府决策水平显著提高

    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斯穆特—霍利法案》,大幅度提高关税,而在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与多国开展贸易谈判,到1939年,美国同22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关税率平均降低13%,其主要目的在于

    A.保护民族工业

    B.扩大国际市场

    C.缓解国际矛盾

    D.重建贸易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减少了50%,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

    B.国家通过农牧产品大规模出口积累资金

    C.人们自力更生迎战大饥荒

    D.工业化迅速发展对农牧产品需求量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单位:10亿美元)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C.美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

    D.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当土耳其等国在为加入欧盟苦苦努力的同时,英国于2016年6月举行全民公投,结果是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将不再属于欧盟成员国。继英国之后,荷兰、法国等国也表示要公投脱欧。这反映出

    A.一体化对成员国的主权构成实质性侵犯

    B.欧洲一体化趋势因英国脱欧而出现逆转

    C.大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制约欧盟发展

    D.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差异影响欧洲一体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材料二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

    ——摘编自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三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也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尔波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的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尔波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子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体的不同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政府大规模用银的主要表现是推行一条鞭法,即把所有的地税、贡纳、福役、人头科,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

    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

    材料二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

    ——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问题。(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