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

    C.君王政治地位提升                D.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朝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写作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

    A.指责唐玄宗实行暴政              B.认为郡县制比“封建”制进步

    C.揭露藩镇割据威胁国家统一        D.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代晚期,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义利观”发生变化。李贽肯定“私欲”,有些思想家提出“义利双行”,传统“义利观”的变化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社会风气的败坏

    C.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壮大

    D.人的主体意识强化和对人的主体性肯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

    A.说明传统的四民观念已经解体

    B.体现了封建国家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物可能是

    A.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雅典奴隶制民主时期的政治家          D.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约翰·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是指

    A.议会              B.法院            C.内阁           D.总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A.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B.《新青年》:“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C.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D.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英、美、俄等国在福建开设的洋行攫取了福建茶叶出口的经营权,福建茶商收购的茶叶只能卖给洋行经营出口。英、美洋行甚至通过买办直接到福建茶叶产地,向茶农贷款,控制和剥削茶农。这一时期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洋行贩运茶叶出口日增,全省出口总值也不断增长。自同治三年(1864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全省年均出口量达70万担左右,光绪七年出口量高达90万担,这时期茶叶出口值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90%以上。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茶叶大量兴起,并以其优质与华茶竞争,福建茶叶生产和出口遭到沉重打击,出口量从巅峰急剧跌落。到20世纪初,跌入低谷,只有10万多担,几乎被挤出国际市场。

    材料三

    福建出口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例      福建外贸出口值占本省GDP的比重

    年 份

    比 例

    年 份

    比 例

    1952年

    0.3%

    1955年

    0.79%

    1978年

    1.9%

    1975年

    5.10%

    1988年

    3.9%

    1985年

    7.55%

    1990年

    4.3%

    1990年

    25.43%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对外贸易的特点。(8分)

    (2)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贸易出现什么新变化?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3)联系材料三中的数据变化,谈谈你对这一时期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5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欧真的衰落了吗?以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而言,西欧的地位无疑是一直在下滑的。这样的下降是伴随着欧洲之外的一些国家的崛起而出现的,这些新崛起的国家成了世界经济的新的参与者,比如,美国、日本、印度和中国等等。但是,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欧落后了,因为,在这种下降的后面,是西欧经济发展自身的协调性和全面性更强了。在协调性和全面性方面,西欧恐怕在许多方面至今仍领先于世界,它在近几百年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精华,比如科技、制度和社会的规范,甚至社区文化,至今仍在全世界流行,并被认可为先进的东西。正因如此,“西方”概念已经超越了地理空间,成了“先进”代名词流行在非西方国家中,甚至是后者的目标。

    ——摘编自孔寒冰《西方真的衰落了吗》(2007年11月16日《环球时报》)

    英《经济学人》杂志刊登14页的封面故事《中国崛起之威胁》。这篇报道的作者爱德华·卡尔在特别报道的开篇用“卧薪尝胆”的典故比喻了中国的发展。文章详细地讲述了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如何以阶下囚的身份卧薪尝胆,最后击败吴王夫差的故事。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今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与家喻户晓的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如出一辙。

    报道称,勾践的典故用来比喻中国再恰当不过了,而且这也解释了很多人对于中国的发展感到“威胁”的原因,他们害怕受到中国的“报复”。但实际上,中国专心搞经济建设,选择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通过许多方法努力去安抚这个焦虑的世界:不断承诺崛起会和平进行,通过平等谈判解决与邻国之间的领土纷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联合国维和任务及国际救援中去。

    哈佛大学学者保罗·科恩认为,当今的中国虽然是勾践卧薪尝胆的典型例子,但是这个“勾践”只是在自我发展和奉献,而不是为了报仇雪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2月10日

    西方衰落了吗?中国崛起了吗?大国的兴衰,是渐进的,还是突然的?评材料中关于西方衰落和中国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养廉银制度正式推行大致始于雍正二年。此后不断补充和完善,到雍正十三年最后确立。其基本原则为“为官员定养廉之资,为公事留办公之费”。具体做法是“将州县之火耗(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成为火耗或耗羡)重者严行裁汰”,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私库,从解公之火耗中“酌中量留耗羡抵补无著之亏空”,然后再由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私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工,下不累民”的目的。

    ——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 从赫德(注:英国人,1863—1908年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执政时起,海关官员的高薪待遇多达九项。此外还实行年薪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三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赫德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这样,养老储金制度实际成了促使官员保持操守、廉洁行政的保证金,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效力。……此其一。其二,海关对贪污案件处分极为严厉,对发案的基层主管,亦因监管不力而受牵连和处分。……其三,近代海关有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从而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想贪而贪不到。……赫德在海关所实行的高薪养廉,不是一个孤立的措施,是与严格的考试录用、考绩、监督、奖惩等制度相互联系、有机作用的。

    ——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要分析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积极意义。(6分)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赫德的养廉政策与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益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摘自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个文献的共同之处。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0分)

    (2)结合史实说明独立之初的美国是否真正保证“人人生而平等”。(5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十年后(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团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材料二 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终战决议》。(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2分)

    (2)“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