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3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据此,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A、金文的起源可能和祖先崇拜有关         B、刻铭于鼎可能是古代祖先崇拜的普遍形式

    C、不足以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           D、宗法制度是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容制度初具规模。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问题         B、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权专制的最高点

    C、有力地加强了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是明初统治者汲取前代历史经验的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恩格斯曾称古罗马法律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部分世界性法律”。恩格斯的这一评价主要是指古罗马法

    A、有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之称           B、消灭了贵族特权,具有世界意义

    C、适用于含罗马在内的多个民族           D、是世界各法律体系的共同渊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场革命被认为是“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以下是对这一说法的判断,其中合理的是

    A、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描述       B、是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夸张追忆

    C、是对法国大革命的高度赞誉与肯定       D、是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准确观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19年7月,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对日本驻英大使说:“多年来,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目标是取得对中国资源的控制权,使日本成为未来中国实际上的主人。这种最系统化和不知耻的方式、策略在中国产生了一种广泛的敌对情绪。”以下事件均为日本侵华暴行,其中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是

    ①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  ②强占中国山东

    ③制造“济南惨案”          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军民一家、鱼水情深”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下图体现了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人民对红军的援助

    B、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对人民的援助

    C、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对解放军的援助

    D、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对人民的援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56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的情感应当是

    A、对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祝愿             B、“大跃进”开始初期的信心

    C、对未来中国全面开放的期待             D、三大改造完成背景下的欣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歌舞万年当率化,扶携百越共摅忠。大明烛物今无外,从此看如禹甸中。”这是明代王彝的一首诗,这首诗称颂的是当时的

    A、内阁体制             B、朝贡体制     C、科举体制         D、海禁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法国的一份会议纪要中这样描述农民的生存状态:“法国三等级的人们都认为:它在这个王国中正像一具流血的躯体,处处都是伤口。”以下是对这一描述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提示了封建制度下农民的痛苦生活

    B、反映拿破仑战争造成农民流血牺牲

    C、说明农民遭受压迫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的惟一原因

    D、体现了启蒙运动对法国人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6世纪初,当一名航海家宣布将要远航的消息之后,“大约有一万个‘没有工作’的贵族愿意不领取任何报酬与他一起出海航行”。欧洲的航海热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②“黄金热”的驱使  ③君主专制政府的鼓励    ④封建制度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民国时期的一封书信里这样写道:“东北已是共军的天下,国军困守孤城,为了当朝的既得到集团利益,在和平的政治竞争上,敌不过共党的下层渗透和号召,只得利用美元、美城和武力想保持天下。”这封信应当写于

    A、辽沈战役前       B、辽沈战役中       C、渡江战役前       D、渡江战役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一纸新闻海上传,旁搜博采广敷宣,所闻所见未闻见,拉杂书成日日编。”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代             B、1873年           C、19世纪40年代    D、1923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一首民谣:“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这首民谣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以下内容与其类似的是

    A、“一个南瓜像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大洲”

    B、“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七亿神州又奋战,垃圾堆里葬群蛙”

    C、“大包干,最简单、干部群众都喜欢,只要能干三五年,收的粮食堆成山”

    D、“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从一项统计数字来看,(德国)全国食糖消费量从1876年的平均每人6公斤增加到1913年的21.4公斤,棉花消费量从1871年的平均每人不到3公斤增加到1913年的7.6公斤,储蓄存款从1870年约15亿马克增加到1914年的约200亿马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志的统一                         B、普法战争吸收大量赔款

    C、德国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D、德国发动战争掠夺大量资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竟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应当是

    A、日本             B、美国             C、俄国             D、德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这是19世纪初英国媒体对铁路兴起的报道。以下历史现象中,同时得到舆论、政府、民间几方面支持的是

    A、西欧的地理大发现                     B、中国新文化运动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欧洲的工人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两宋时期,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科举出身的进士占了全部进士人数的27%,而在南宋,这个数字达到了52%。这主要是因为

    A、科举制的推广     B、南方经济的发展     C、皇权得到加强     D、北方受战争破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850年以前,西欧的英法等国人口死亡率大约为25%,1914年下降到19%。英法等国这一时期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B、欧洲战争大幅减少

    C、列强之间关系发展均衡             D、工人运动日趋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

    A、日本门户打开了   B、改革时代到来了   C、民主政治建立了   D、扩张战争开始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应该是张之洞

    A、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一贯主张

    C、预备完全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25年,德国外长施特莱斯曼在给前皇太子的一封信中表示,要“让那些掐着我们脖子的人松松手”。这一说法的提出是基于

    A、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B、纳粹上台造成的政治威胁

    C、凡尔赛体系对德的严厉制裁         D、世界大战即将到来的威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二战后,德国总理阿登纳曾经表示:“一位联邦德国总理必须同时是一个好的德国人和好的欧洲人。”为此,阿登纳

    A、积极谋求两德统一                 B、主动推动欧洲联合

    C、协同美国发动冷战                 D、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

    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狄德罗在《呈给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报告》中这样说道:“在这一片叫嚷声中,大家都认购该套书(《百科全书》),他们都想要这套书,而把作者毁掉。”狄德罗所说的“大家”应该是

    A、封建势力         B、资产阶级         C、巴黎市民         D、法国王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交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A、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B、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

    C、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D、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22年一样英勇作战……总之战争是失败了。”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俄国的发展受到农奴制阻碍             B、俄国没有开展工业革命

    C、俄孤军难以对抗强敌的联合             D、没有获得海军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下结论是基于对苏联历史的回顾得出的,其中不合理的应该是

    A、斯大林模式是造成苏联日后分裂的重要原因

    B、戈尔巴乔夫改革应对苏联分裂承担重要责任

    C、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分裂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765年,亚当斯写道:“我向来是怀着崇敬和惊奇的心情认为,北美的拓殖乃是上苍教化和解放全世界所有奴性十足之人的宏伟计划的开端。”这种看法在之后的岁月里成了美利坚合众国上下的信仰。对于18世纪后半斯的美国人来说,下列历史事件中,起到进一步增强了他们上述信仰作用的是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拿破仑法典》在欧洲推行

    C、《人权宣言》的诞生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620年,102名移民乘“五月花号”船到达北美。上岸前,他们签订了被称为美国民主政治基石之一的《五月花号公约》:“以上帝的名义……颁布、指定和规划这些公平和平衡的法律、政令、法规、宪法以及行政机关……”这一公约的内在精神最可能源自

    A、英吉利的清教         B、《独立宣言》      C、《权利法案》      D、法国启蒙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认为:“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的上述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柯立芝施政方针对美国历史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             B、加深了美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1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令就学日本,时(1902)年十七矣……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上有名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事觉,潜归上海。

    ­——章太炎《邹容传》

    材料二  一些倾向共和的华人组成一个叫“福字敢死队”的团体,在几处热闹地段大声疾呼,一面痛斥留辫者之奴性不改,一面拦住拖辫人,交与剪刀令其自剪。

    ——王淼《民国初年上海滩剪辫趣闻》

    材料三  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弟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啦!”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默然。

    ——海天、肖炜《学生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与“福字敢死也会”剪人辫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辜鸿铭说“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不“那么好剪”?(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来“同学脑袋里的辫子”是如何剪去的?(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兴衰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国的振兴和强大靠的是制度性创新,英国从500年前开始崛起,就是因为它在许多关键时刻站在历史的前沿,创造了历史的未来。

    ——摘自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村料二  游行队伍中有来自新南威尔士的骑兵……加拿大的轻骑兵……驻纳塔尔的皇家苏格兰龙骑兵卫队……比卡内尔的骆驼骑兵……北婆罗洲割取敌人首级做战利品的迪雅克人……香港的中国警察……马来人、僧伽罗人,以及来自尼日尔和黄金海岸的豪萨人……

    ——摘自《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材料三  挪罗齐在担任(印度)国大党主席时致辞说,从宪政改革走向代议制“这新的一课”,“我们是仅仅靠自由的英国文明之光在亚洲专制主义的黑暗中学到的”。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阅读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崛起与哪些“制度性创新”有关?(2分)英国历史上是如何进行这些“制度性创新”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发展的哪一历史阶段?推动英国走入这一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的崛起对世界历史的影响。(5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