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8分)

    1.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3.青山绿水,________。       (《天净沙·秋》)

    4.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天 净 沙· 秋 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这首元曲的____________。(1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三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一派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瑟景象。

    B.末尾“夕阳”两句直抒胸臆,充分抒发了游子的心理感受。

    C.本曲极富神韵,具有强烈的美感和表现力,被誉为“秋思之祖”。

    D.本曲表达了游子的吟秋情怀,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上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翻译)                  (2分)

    然往来视,觉无异能者。________

    3.文中说“技止此耳”,黔之驴的“技”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各用文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借黔之驴讽刺了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虽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枢密,出镇。又贬官,知随州。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久之,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于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注释】① 王德用,北宋名将,谥武恭。②以为言:意思是弹劾王德用。③枢密:宋朝中央政府高官。④出镇:出朝廷,镇守外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1)王武恭公德用抚士 (      )

    (2)久之,道辅    (      )

    2.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道辅在工作的时候谈论其他事情,难道妨碍我了吗?

    B.孔道辅在自己的职位上说职责内的事,怎么是害我呢?

    C.孔道辅在自己的官职上说相关事情,莫非他是想害我?

    D.孔道辅在安排职务的时候说到其他事情,难道要害我?

    3.王德用被贬之后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4.本文主要表现了王武恭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读书不肯为人忙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80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这个“读书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学有所成。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唤醒睡美人,洗净胡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明代学者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启信;只有信,才敢践;只有践,才能进。学贵知疑,疑则有进。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冲破思想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于创新的人们。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读书求学需要独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做事创业亦是如此。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有删改)

    1.将⑥段划线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结合文章,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的作用是_________(3分)

    3.根据文意,第③段划线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分)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对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持不同的态度。

    B.读书应当深入思考并大胆质疑,摒弃囫囵吞枣的学风和盲从的心态。

    C.读书的目的已不再是获取知识,而是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D.不论读书还是做事创业,都需要独立思考,发掘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狠 爱

    ①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可就是这短短的500米,对她来说,却是布满艰难的“万水千山”。

    ②因为双脚有严重残疾,9岁的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就连稳稳当当地走都不行,她的脚踝处有明显的扭曲变形,脚掌根本着不了地,因此,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在脚的外侧,每挪一步,她都是晃晃悠悠的,仿佛是风中的一棵脆弱的芦苇,一吹就倒。

    ③好在,出门就是一条小巷,路的两边都有一堵墙,她只能用一双小手使劲地扒扶着墙,艰难地一点点,一步步地向前挪,慢得出奇。不一会儿,汗水便从她身上的各个部位冒出。短短的一条巷子,她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勉强通过,总算大汗淋漓地挪到路口,学校就近在咫尺,可此时,她的脸上却露出更加悲伤的表情——

    ④接下来的路,再没有任何可扒扶和借力的东西。她坐在地上,低头呜咽,乞求路人的帮助。这一幕看着让人揪心,终于有人过来帮忙了,把她扶了起来,打算送她到学校。A)可就在这时,一个面目狰狞的女人突然冲了上来,怒气冲冲地从路人的手中将她夺了下来。大声吼道:自己走过去!

    ⑤所有的人,都被女人的突然举动给吓呆了。她在一边开始大声哭泣,并且不愿意挪步,显然,她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对她太过于凶狠和无情了。

    ⑥她的哭泣和不听从,引来女人更大的愤怒,怒问道:“每天都等待别人的可怜,你不觉得耻辱吗?每次都等待别人的帮助,你不觉得羞愧吗?你脚有残疾,难道心也有残疾吗?”

    ⑦没有人怀疑,女人就是她的母亲。因为,也只有母亲,才敢对她这个残疾的可怜人下如此重的手。她一边哭着,一边慢慢朝学校爬去,可这却招来了母亲更大的不满,母亲将她狠狠拽了起来,怒吼道:“是人就直立行走,只有动物才爬,给我堂堂正正地走过去!”

    ⑧直立行走,堂堂正正地走过去,对于她,该是多难呀!但是母亲全然不顾这些,(B)在母亲的一声声怒责下,在接连摔倒十几次后,她终于进了学校……

    ⑨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

    ⑩从这以后,她宁可一次次地摔倒,也不愿意爬着去上学。因为母亲告诉过她,别人只能扶你一次,却不能永远扶着你……

    ?九年前,母亲因为耳瘤手术造成面部神经受挫,扭曲地吓人,几成狰狞。几乎是在同时,又遭遇了难产,于是,她成了不幸的孩子,医生的权威诊断是,她患上的是“马蹄内翻足”,不发生奇迹的话,今生只能爬着走。那一刻,母亲伤心欲绝。母亲把她带到这个世界,却没有能给她一个健康的身体。为了帮她治病,母亲不顾一切地干活,什么累活脏活都愿意干,可女儿的病没有一丝好转。(C)那些年,母亲见到的最多的、最熟悉的,是女儿的无能的无助,以及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而这正是她最不能接受的,她不能让孩子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里!于是,母亲不再以泪洗面,不再低眉顺眼。母亲开始天天、月月、年年逼迫她坚强,甚至抛下所有的柔情,对她拳脚相加。

    ?为此,她吃尽了苦头,却学会了坚强。

    ?每天都要跌无数的跟头,终于,在她14岁那年,奇迹发生了,她____能直立行走了,____还不是那么稳当,偶尔还会摔一个小跟头,____比之从前已经有rǎng之别了。

    ?她在泪水和感激中终于明白,(D)原来,母亲一直以来对她最狠心、最无情的训斥,恰恰是为了帮助她对抗和纠正命运对她的不公啊!寒微、丑陋的母亲,从来都是心疼她的!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天 rǎng______之别(1分)

    2.文章开头反复强调“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的意图是___________ (3分)

    3.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_ (3分)

    4.从记叙顺序看,第?段属于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当时的狠心和“无情”。

    B.第⑧段划线句子写出了女孩在短短距离间“行走”的艰难及女孩的坚强。

    C.第?段划线句子写出了母亲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决定逼迫残疾的女儿自己走路。

    D.第?段划线句子写出了她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揭示了文章题目的含义。

    6.第⑨段写到“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请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写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题目:有种幸福就在身边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