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诗歌鉴赏 6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
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诗歌鉴赏 共 6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8分)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熟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也暗示出上句所写“病身”的原因。

    B.颔联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斩钉截铁,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闲逸生活的追求。

    C.“不容真”三字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流露出悲愤之情。

    D.本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议论中突出了形象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感情。

    2.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 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一句写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下片“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其中 “撩乱”“折”又与前面“好风”“临风”相呼应。

    D.词中花影、月色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心中的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2.“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8分)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做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7分)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 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2.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本联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7分)

    卖花词

    [明]高 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馀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

    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

    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宋]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 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于1124年被贬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南方偏远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既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盛称“乾坤”一联为“学杜而得其骨”者,为家国之忧而心碎,而头白,正是杜诗与陈诗共具的思想特色。结合这首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特色的认识。(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8分)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注]。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

    (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 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1.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2.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  )(  )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