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0 题
  1.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l2.95亿人,图2—1—1反映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与l0年前相比,我国O~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l.3亿。读材料,完成l~2题。

    1.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

    B.我国人口出生率基本呈下降趋势

    C.我国出现劳动力紧缺

    D.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上升

    2.新世纪我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图2—1—2是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1.1997年,福建省人口H;生率为l2.41%。人口自

    然增长率为6.32‰,图中与福建省人口增长模式似的

    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增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图2—1—3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读图回5~6题。

    1.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是

    A.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

    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C.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2.引发图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组织    B.环境恶化

    C.经济差异    D.投亲靠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尤以山东人最多。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回答7~9题。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

    ①山东省人口多,生存压力大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③政策鼓励

    ④山东省环境恶化,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小题 2】改革开放以来,导致“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2.从“闯关东”到“雁南飞”,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因素

    C.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巨大的拉力因素

    D.人口的迁移都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l6.6亿、l5.1亿、l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0~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B.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C.我国人口约为13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D.从土地资源看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l6亿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文化

    C.资源状况        D.生活消费水平

    3.关于我国人口容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B.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C.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均消费水平无关

    D.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A.各国人口控制政策    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冲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图是1978~2004年我国人口总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结合示意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峰期出现在1989年

    B.我国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C.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D.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2.依据该图分析,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1%以下,不应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B.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量同期达到最高峰

    C.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属于发达国家

    D.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但是人口总量大,人口问题仍十分严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北京市某学生的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定居;爸爸在北京寻找到好的工作后携全家落户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l6~18题。

    1.该同学的爷爷一家的迁移属于

    A.短期流动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2.关于该同学的爸爸迁移的说法,错误的是

    A.爸爸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B.爸爸的迁移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

    C.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D.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迁移

    3.该同学的叔叔的迁移属于

    A.集团性迁移    B.劳务输出     C.政治因素迁移    D.国际人口迁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大部分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据此回答l9~20题。

    1.最适于用来解释俄克拉荷马州人口迁移的因素是

    A.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B.交通通达性提高

    C.环境人口容量变化    D.经济区域专业化发展

    2.依据材料分析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

    B.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合理的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当前自然、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一项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工程建设也产生了大量的移民,如何安置库区移民成为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三峡地区长期以来土地过度开垦,人地矛盾尖锐,围绕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为了妥善安置好库区百万移民,政府采用了原库区居民就地后靠与外迁相结合的方案。据此回答21~22题。

    1.三峡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

    A.环境容量不足           B.安置的资金严重不足

    C.乡土观念强,不愿搬迁   D.人口文化素质低,影响搬迁工作

    2.三峡移民环境容量的核心问题是(   )。

    A.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B.就业问题

    C.耕地问题               D.住房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同样面临人口问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将图中所示的三个地区按人口密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序: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2)有关西北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小,原因有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人口的合理容量将永远很小

    (3)当前,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目的是合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西部地区

    社会较快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使环境承载力快速变大

    B.西部大开发,人口迁移频率加大,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的

    C.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会逐渐降低

    D.西部大开发,使得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人口素质将会得到提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表格,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距海岸带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10分)

    距离(千米)

    0~200

    200~500

    500~1000

    >1 000

    人口(万)

    39 054

    26 740

    33 452

    10 344

    占总人口数(%)

    35,9

    24.3

    30.4

    9.4

    面积(万km2)

    97

    133

    235

    495

    占总面积(%)

    10.1

    13.9

    24.5

    51.5

    人口密度(人/kim2)

    407

    201

    142

    21

    材料二  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m)

    <200

    200~500

    500~1 000

    1 000~2 000

    >2 000

    人口数量(万)

    73 345.I

    19 427.8

    8 647.5

    10 037.1

    1 590.8

    人口比重(%)

    64.9

    17.2

    7.7

    8.9

    1.3

    面积数量(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积比重(%)

    15.O

    10.2

    16.9

    25.O

    32.9

    人口密度(人/km2)

    507.6

    199.9

    53.2

    41.8

    5.0

    (1)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

    (2)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部内陆地区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和图2—1—7,回答下列问题。(8分)

    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占美国的1/4,但人口占美国近一半,美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化学工业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

    (1)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聚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现代,美国退休的老年人又沿着图示箭头方向迁往地带,该地带吸引人口

    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图2—l—8是“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注:图中箭头表示人口迁人或迁出的方向),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将图中字母与所代表的大洲画线连接。

    A                    大洋洲

    B                    非洲

    C                    欧洲

    D                    拉丁美洲

    (3)C地区“二战”后仍以人口迁出为主,这对于缓和该地区有一定好处,但也往往造成;D地区“二战”后成为人口迁人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福建省人口的迁移以短距离的省内迁移为主,省际迁移的频率呈上升趋势。省际迁移人

    口从地区分布上看既分散又集中,迁往外省的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但又主要集中于华东区的六个省市,迁入人口相对集中地来自四川、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湖南8个省区。迁出人1:7的性别比高于迁入人口的性别比。迁往省外的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高于外省迁入人口相应的比重。福建人口的国际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华人、港澳台胞是流入福建的主要对象。而侨眷侨属到海外探亲旅游也逐年增多。

    (1)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影响福建省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起重要作用的

    因素是什么?

    (2)福建省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的省内迁移为主”,你认为其人口迁移的具体指向是

    什么?说明理由。

    (3)分析福建省的迁人人口相对集中地来自四川、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广西、江

    苏、湖南8个省区的主要原因。

    (4)分析福建人口的国际迁移和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