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重视并维护小农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农业发展

    B.维护社会安定

    C.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维护自身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习明清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他们的演讲题目如下,你认为其中的哪一个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主要在(  )朝代流行:

    A.秦朝

    B.汉代

    C.魏晋

    D.清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

    B.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材料体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有

    ①人民主权 ②分权制衡 ③轮番而治 ④直接民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一位中国古代的妇女,她已经能够在分散于宅屋之间和城郊乡村等地的“市”里购物,还能在大街小巷看到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这位妇女最有可能是生活在

    A.汉代

    B.春秋

    C.唐代

    D.宋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的“全球分裂”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段材料说明的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形成并不断发展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可见,代议制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形下一种最好的选择,而它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议会主权          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            D.普选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观点普遍被西方思想政治家所认同,为避免“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分权制衡的民主制度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曲折历程。若要改变“心酸”“无言”的陈寿亭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应该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营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C.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李锐的回忆录书《庐山会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A.人民公社

    B.大跃进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反映出共同的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学习借鉴

    B.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学者郑秉文说:现代西方福利国家虽然从模式上看起源于英国,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英国输出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模式,却又带头改革,引发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福利革命。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认识是(   )

    A.必须打破“全民福利”的“大锅饭”制度

    B.建立现代福利制度需向西方国家 “看齐”

    C.实施高福利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

    D.由膨胀到瘦身是各国福利制度的必经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是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他的理论提出及被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

    A.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

    B.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一定效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

    A.“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D.“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绐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000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这里的“道路已经指明”是指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始走工业化道路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1993年欧盟诞生,这些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形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二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同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中的“多数人”是指哪些人?(2分)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建立的背景?(2分)指出“新型的共和国”有何具体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2分)

    4.以上内容,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今中外,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都有过许多思考与实践。

    材料一 (洪武元年)诏曰:“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四,田土。

    材料二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三 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2011年8月6日)警察的行动致人死亡,点燃了伦敦的夜空。怒火此起彼伏,蔓延英国多个城市。

    ——《现代快报》2011年8月14日《伦敦与巴黎骚乱对比》

    材料四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每一个层面,都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整体性、体系性的运动。……与此同时,针对这种新的整体性运动,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这种反抗既有理性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如西雅图、热那亚和纽约街头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虽为异数和极端,但本质上也属于这种反体系运动的一部分。

    ——宿景祥《贫富扩大与全球反抗》

    1.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分)

    2.在20世纪20年代的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就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利于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2分)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的“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主张?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3.结合材料三,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2分)试列举该流派2 个以上的其他代表作品(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主要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地名)—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两……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三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许多农民的生计变得艰难……

    1.材料一中的“丝一银贸易”反映了世界经济什么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4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进行了怎样的努力?据材料四概括入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