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承认技术应用有负面作用,但他认为这只能通过技术来消除。埃吕尔说:“我们在尽力揭露技术发展招致麻烦的一面……我深信,所有这些麻烦都会随着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而被消除,而且,确实也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消除。”技术对消除、减弱技术的负面效果,当然有重要作用,例如要在煤中脱硫,就应当研究和应用脱硫技术,仍然是人的决策。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会自然消除,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有害的。

    另一位学者弗洛姆说,现代技术系统有两个指导原则:第一原则是“凡技术上能够做的事都应该做”,第二原则是“最大效率与产出原则”。弗洛姆所说的第二原则,就是所谓的效率原则。他所说的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能够做”等于“应该做”。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凡技术能够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还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即使是恶的技术,也应当采用,并且努力强化它的恶果。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能够”是对技术功能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伦理判断。“能够”不等于“应该”,正如“应该”不等于“能够”。同样,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能是创造与被创造、开发与被开发、应用与被应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技术应当为人谋利,而不应当损害人的利益。是人主宰技术的命运,而不是技术主宰人的命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遵守技术的自然逻辑,即人造物进化的逻辑,也可以说是技术自身的逻辑;更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或称社会逻辑,这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技术的社会逻辑高于技术的自然逻辑,当这两种逻辑冲突时,技术的自然逻辑服从技术的社会逻辑。技术本身的善恶、技术应用后果的善恶,只能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技术只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技术越发展,越应该强调对技术的人文关注。

    1.下列不属于作者对弗洛姆“第一原则”评价的一项是(  )

    A.第一原则事实上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伦理判断。

    B.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而这一逻辑是片面的。

    C.如果应用这一原则,那么,势必会放弃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D.第一原则强调了凡技术能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

    2.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主宰技术的命运,人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应遵循技术的自然逻辑。

    B.人类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的全面发展,而技术必须为这个最高目标服务。

    C.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人和技术是创造与应用、开发与控制的关系。

    D.技术应当为人谋利,所以应大力发展技术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3.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要降低技术的负面作用,应强化人对技术应用的责任感,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技术应用的后果。

    B.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就会被消除,而且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才会被消除。

    C.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就应当去做。

    D.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责任不在技术而在人,在于人怎样应用,所以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而非自然逻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较量无声

    何钱文

    老木匠在脚手架底下站着。小木匠在脚手架上面打眼。

    冲击钻“突突突”的响,脚手架颤巍巍地震。

    老木匠单手搭在脚手架上,想心事。

    其实脚手架不用扶。其实老木匠也不是扶,只是找点事做。要不,待会儿包工头准会看他,他现在很怕包工头的眼神。

    包工头不会说他。包工头如今只找小木匠说话。每次从他面前走过,包工头几乎“瞧不见”他。

    包工头又来了!

    老木匠背过身,双手用力握住脚手架立柱。那情形:仿佛要不是他用力扶着,脚手架就会倒了似的。

    包工头又在门口站着。

    老木匠不用回头都知道。但老木匠装着不知道。老木匠仰头“专注”地看上面忙碌的小木匠,仿佛他不盯着,小木匠就会出错似的。

    “小木匠真年轻啊!”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辗转腾挪就像在平地。老木匠想起两个月前。

    两个月前,他自己还在脚手架上的。

    两个月前,要不是那该死的钢筋……老木匠心里颤了一下。那次老木匠打眼碰到混凝土里的钢筋,钻头被卡住猛甩了一下。要不是小木匠及时拽住了他,现在……

    老木匠很感激小木匠。

    老木匠又恨小木匠。也从那天开始,包工头就不准老木匠上脚手架了。“要是真摔下来,谁消受得起!”包工头媳妇心有余悸地说。

    那天包工头没说什么。包工头从不乱说话,但从那天开始,老木匠就感觉自己在包工头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两个月之前,包工头说图纸、吩咐事情都必定找老木匠,那天之后,都换成了小木匠。之前包工头递烟,隔得再远都走来送到老木匠手里,再点上火。现在呢,是先送给小木匠,最后再甩给他。有几次似乎没看见他,连甩都没甩。

    冰火两重天。这两个月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很不舒服!老木匠真想撂挑子:老子不干了,回家种地去!有次他气呼呼地跑到包工头办公室门口,抬手敲门的瞬间,手又凝固了:回家?回家老婆子的病谁给钱治?回家儿子的彩礼钱谁给拿?回家盖房子借的债谁还……一念过后,老木匠低头走了回去。走回去的老木匠佝偻着腰,像又老了几岁。

    包工头还在门口站着。

    站得高应该看得远,但脚手架上的小木匠这次真没看见包工头。手臂上的腱子肌依旧随电钻快速旋转而“突突”颤动,他现在不敢分神: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藏在水泥暗处的钢筋,钻头转动时落下的水泥粉……一不留神他就可能摔下去。

    如果小木匠知道包工头来了,肯定会像往常一样停下来,让发烫的电钻歇一会。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在底下闲着。小木匠准会喊老木匠递几包膨胀螺栓,或递几支轻钢龙骨。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

    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对自己有意见:但他有什么办法?老木匠真的老了!在“差点摔下”之前,老木匠已有很多次看错了图纸上的小数点,要不是他和工友们瞒着包工头及时补救,后果不堪设想。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家里日子艰难,可他小木匠就容易?他还不是为了多挣那一点工钱!再说他小木匠要不顶替,自然会有别人顶替。至少他小木匠顶替了,还可以暗中照顾老木匠。小木匠只能在心里发牢骚。很多次他想找老木匠喝顿酒,说说心里话。可老木匠却总是一脸揶揄似的冷漠,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再找机会吧!每晚睡觉前小木匠都想。

    包工头终于走了!老木匠舒了口气。

    在门口看了一会,包工头转身悄悄走了,就像没来过一样。其实他每天不用来工地的:工地交给小木匠,他很放心。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老木匠。他知道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就怕老木匠耍起性子来,硬要上脚手架!老木匠跟了自己这么久,他太了解他了。每当想起那次“遇险”,包工头后背就冒冷汗:那天真要摔了下来,他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老木匠后半辈子就算完了!所以包工头在背后多次叮嘱小木匠:就算老木匠在下面闲着,也不准他再上脚手架。但他又怕小木匠资历浅,镇不住要强的老木匠,所以要帮小木匠树立“权威”:这两月,每次递烟必先递给小木匠,再亲手给小木匠点上火;每次看图纸必无视老木匠直接找小木匠……包工头是想传递给老木匠一个信息:地球离了谁都转!老木匠你要服老,别找事。

    其实包工头本不用这么麻烦的,家里女人背后跟他说过无数次:把老木匠打发走。但他始终开不了口:谁的心不是肉做的?他知道老木匠家不容易。但他容易么?现在工程队之间竞争这么激烈,利润低廉到容不得出一丝丝纰漏。他每天不来看看,怎么能放心?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对老木匠假装扶脚手架、“专注”看小木匠的细节描写和心里不舒服却不敢撂挑子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迫于生活压力的委曲求全。

    B.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塑造包工头的形象,如他对小木匠、老木匠及老婆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C.小说顺叙了包工头来、站、走的过程,而中间插叙老木匠差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的险情,则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使情节发展合乎逻辑。

    D.包工头的老婆怕老木匠出安全事故连累自家,所以多次动员包工头将老木匠打发回家,可见她是一位胆小怕事,缺乏同情心的势利人。

    E.发生在老木匠、小木匠和包工头之间的故事,看似一场无声的较量,实际上他们能互相理解,蕴含了作者对当下人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2)老木匠脚手架遇险后,包工头对他和小木匠的态度有何变化?请指出并说明原因。

    (3)划线句“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中的“舒服”有什么不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4)小说对人物主要进行心理描写,请以小木匠为例,简要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后面各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     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    恨:遗憾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     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           除:罢免

    2.对文中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

    B.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

    C.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

    D.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C.羊欣拒绝为元显写字,元显就任命他担任本由寒门担任的职务,羊欣却因高门任卑职而怒形于色。

    D.羊欣年轻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言笑和美,容貌举止倶佳。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

    (2)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3)《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好为人师,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③家具市场产品鱼目混珠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④在《虞美人》这首词中,南唐后主李煜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

    ⑤经过衡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航天专业的李楠考上了北航,文科成绩过人的孙博到人大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

    ⑥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就会歧路亡羊,很难取得成果。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B.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C.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D.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郎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        。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风声,

    ④②①⑤③     B.④⑤①③②    C.⑤②①③④     D.⑤④②③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心态上的年轻却是能够永远保持的。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方式可以沉稳持重,        ,否则必定一事无成。只有保持年轻心态、葆守青春状态,才能自信若胸有成竹,勃发如沐浴春风。             ,流淌出的不只是无穷的激情,更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刚猛勇毅的魄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孔子学院对国外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一项的统计结果如下图。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说明】孝: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过日子能省则省;礼: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

    (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请依据相关信息,给出两条合理建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

    大三学生朱某的父亲遭遇车祸,需要一大笔家庭无力承担的医药费。朱某的老师陈培茁得知此事后,一方面发动自己的熟人和朋友,为朱某筹集了8700 元,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将一封求助信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为同学朱某筹钱。陈老师表示:此活动虽然不是摄影课内容,但会根据各位学生的爱心成绩做本课成绩的综合考量,“谢谢各位同学,我们是去救人。”当有媒体采访他时,他说:“我不是要学生捐钱,学生没有钱,我叫他们发动自己的亲属、朋友。”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