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3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3 题
  1. 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A. 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 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 中国早期政治实行等级制度

    D. 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A. 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 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 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 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立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解决这一“缺陷”的关键是

    A. 习惯法的使用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 万民法的实施

    D. 《民法大全》的通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 同盟力量的差距

    B. 意识形态的对立

    C. 军事力量的失衡

    D. 经济水平的差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宗法制渐趋强化

    B. 分封制趋于瓦解

    C. 边疆诸侯争霸中原

    D. 社会性质发生变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这一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这一事件”是指

    A. 俄国十月革命

    B. 美国罗斯福新政

    C. 联合国的成立

    D.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总统称谓问题上,美国国会经过讨论最后确定将“美国总统殿下”改为“美国总统先生”。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 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

    B. 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C. 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D. 将行政权力归于总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以下是某西方国家特使致本国外交大臣密函:“额尔金勋爵把事情搞得太过火了,甚至想消灭现今统治的皇朝,可能还要去援助南京叛乱份子,我不寓愿意、也不能够走到这样的地步,与其为了满足一种复仇的需要而去损害我们在这一国家的利益,那我就宁愿和他分手……”密函可能写于哪一时期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 辛亥革命期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A. 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B. 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

    C. 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该文呼吁

    A. 支持五四爱国运动

    B.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C. 进行国民革命

    D. 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漫画多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评说世事,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 “和平方案”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

    B. 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

    C. 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D. 表明作者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诸侯王,高帝(刘邦)初置,金玺(绿色)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这说明汉初

    A. 分封制取代中央集权制

    B. 地方分封制、郡县制并存

    C. 诸侯国形同独立王国

    D. 为巩固中央集权而行分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左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

    A. 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B. 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 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 唐太宗废除了宰相官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A.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 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 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 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B. 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C. 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 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A. 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B. 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 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 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11年新华网电:距离8月2日最后期限日的前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8月1日最终高票通过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法案。国会参议院此前曾否决了众议院通过的提高债务上限。根据美国立法程序,政府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需经国会两院通过,才能提交总统签署为法律。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避免债务违约的障碍基本扫清。而美国国会两党围绕提高债务上限的讨论仍未结束,这一问题也会成为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寻求连任的重要障碍。该材料未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 两党制在美国政坛举足轻重

    B. 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 财政权是国会制约和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君主任命内阁首脑

    B. 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 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四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直至元朝建立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对地方管理方面,罗马帝国与元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在法律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分析指出罗马帝国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和元朝行省制度在当时起到哪些作用?对后世影响如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二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材料三面对世界媒体,胡锦涛说,中美两国“将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面对世界媒体,奥巴马说,“美中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我们共同的未来如此重要”,“美国欢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促成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3)根据材料三,中美两国对“21世纪的中美关系”新的定位是怎样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