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3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爵位     B.分封土地     C.分封人口     D.规定贡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礼仪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 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严格的等级制度

    C. 注重血缘纽带        D.王权至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草拟国家政令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从明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D.皇权、相权矛盾得到了调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这说明唐朝中央职能部门

    A、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和监督       B、中国古代中央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和加强

    C、唐朝中央制度中民主原则的体现     D、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废除了宰相的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唐朝元和十三年,皇甫鎛为了谄媚皇帝,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根据材料来看崔祐是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户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制度是

    A.世袭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思想,宋太祖所采取的措施是

    A.派遣文臣担任知州    B.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设置转运使          D.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

    A.丞相     B.太尉     C.九卿    D.郡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轨迹,大体是皇帝将身边的侍从人员逐步演化为朝廷的正式官吏,由职秩较低的事务性官吏提拔为位阶较高、拥有相当权力的政务官僚,将身边的侍卫人员提拔为军事将领等。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建立中朝     B.节制藩镇      C.三省六部      D.废除丞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列中国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分组不同的一组是

    A.御史大夫、刺史   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通判       D.郡守、巡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 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特点。(1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4分)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分)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2分)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的著名丞相及其权力

    时期

    代表人物

    拥有的权力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为解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矛盾,概述秦朝以后各朝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5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