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5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

    B.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

    C.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

    D.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 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

    D.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其职责是

    ①检查户口   ②监察百官     ③征收租赋      ④征发徭役和杂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

    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宋太祖

    D.明太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陪审团制度是当前一些国家很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司法公正和公民权利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陪审团的国家是

    A.中国

    B.英国

    C.古希腊

    D.古罗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

    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欧宗教改革中英国的宗教改革最具独特之处,其独特的表现是

    A.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B.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

    C.最激进,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D.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C.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

    D.封建制度解体时期新兴思想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

    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

    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

    B.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重要殖民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是

    ①埃及面临着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

    ②埃及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来入侵

    ③马木鲁克反动势力控制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宁

    ④1805年,阿里被拥立为帕夏,建立了阿里政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包括

    ①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②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③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④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B.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C.俄国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原因是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日本明治维新的同时,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30年后强大起来的日本在

    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由此,可以看出的结论是

    A.要加强军事力量的先进装备

    B.先进的社会制度是近代化的根本前期

    C.近代化首先是军事上的近代化

    D.先进的生产力技术要有适应的土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富强,百姓乐用,诸

    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

    事,……当王安石对神宗造顼说“不加税而国用”,他无意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4分)

    (2)据材料二,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6分)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改革,中文是由改变与革新或革命组成;英文是reform,意思都是对原有组织形式或社会结构进行重组,以达到改善社会状况的目的。社会改革是一个全面涉及人文与科学的综合系统工程,任何一项社会改革都会牵涉到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古希腊抒情诗选》

    材料三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订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8分)

    (2)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概括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2分)

    (3)商鞅和梭伦都崇尚法治,为何社会效果不同?试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生存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认为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态度如何?据材料一概括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4分)

    (3)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