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6 题,其中:
选择题 35 题,综合题 1 题
简单题 22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5 题
  1. 美国《纽约时报》在清朝咸丰年曾以《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为题大幅报道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应为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的自然经济尚未开始瓦解

    B.当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C.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

    D.世界市场形成后对华贸易减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学家朱维铮在其《重读近代史》第五篇“神和圣”之《海内天国史掠影》中有这样的叙述:“这个天国的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平民失望。”上述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A.天国缔造者们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B.“天国”对民众而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C.所谓“天国”其实离百姓非常遥远

    D.旧式阶级的局限性注定了“天国”的失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

    A.是指“天京变乱”

    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骞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实现君主立宪制

    C.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D.建立民主共和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马关条约》诸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割台湾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下列发生在转折期的“上升”事件有

    ①《辛丑条约》  ②《临时约法》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入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他认为

    A.应该致力于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致力于社会革命,废除封建统治基础

    D.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辛亥革命后,各省咨议局改为省议会,各省都督改称省长,中央资政院改为国会,中国实际上在实行没有君主的立宪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中国毕竟因为这场革命打开了通往现代社会的大门。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辛亥革命开启了民主法治的大门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武昌起义成功了,辛亥革命却失败了;北伐战争胜利了,国民大革命却失败了。断言两次革命“失败”,均着眼于

    A.没有推翻旧政权的统治

    B.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C.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列强扩大对华侵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下图中却写为“囻”,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A.人民主权

    B.三权分立

    C.分权制衡

    D.责任内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民革命军建立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C.确立国共合作方针

    D.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④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中国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C.没有坚持工人阶级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D.没有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27年,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下列关于八七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有

    A.当时国共合作即将破裂

    B.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C.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针对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曾论述到:“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种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B.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C.满足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D.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

    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

    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37年2月,中国共产点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大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再三考虑,认为执行命令与俯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遵令北移。此段材料说明中共作此决策是由于

    A.阶级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B.中日民族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C.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D.蒋介石集团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其实,日本当时提出“和平方案”真正原因是

    A.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东等地的进攻被击退,损失惨重

    B.相持阶段日本希望与中国和平谈判,“化干戈为玉帛”

    C.日本速决战破产,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中国开辟了国外战场,与盟军联合打击日军,日军被迫提出议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抗战题材电视剧《滇西1944》再现了当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大会战中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下列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开辟了中国军队在国外抗日的新战场

    B.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通畅

    C.他们曾在缅甸救出被困英军7000多人

    D.他们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

    材料二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四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根据材料,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事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材料四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