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书写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其他题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与春天的浓妍①(yàn)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②(wú)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③(jí)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④(ě),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⑤(yùn)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⑥(tiāo)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⑦(jiān)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⑧(kuāng)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A.①⑥⑧       B. ③④⑦       C.②④⑤        D. ②⑥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B.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车。

    C. 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途径的却可谓是寥若晨星啊!

    D.刘家两兄弟自三十年前失散后,各无音信,今天在杭州破镜重圆,两人激动不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风十里扬州路。”是小杜的诗句吧?上口,清新,蕴藏;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B.意大利一位男士被遭到他羞辱的大猩猩挥舞“铁拳”打倒在地,并满地寻找打掉的几颗门牙。

    C.死海水里含有许多矿物质: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等……,另外还有溴、锶。

    D.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B.不知是曾几何时,报纸书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慨叹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C.3月30日,书记、副书记和其他县领导出席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动员大会。

    D.课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记散文的最大写作特色便是“移步换景”的手法,能将景色之美次第展开,如:《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苏州园林》均属于这类文体。

    B.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寄情山水之作,但文中的“山水之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绪就会不可遏止地流露出来。

    C.《都市精灵》是舒乙的散文随笔,篇幅短小,形式灵活,“精灵”既是文章重点的描写对象,又是全 

    文议论的触发点。

    D.《幽径悲剧》一文讲述了“愚氓灭美”的悲剧,暴露了我国国民素质的低下,因而季羡林将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二分里,纵有二分明月楼,二十四桥或许就已足够占尽思mù。因它声名而引人前来的zhù足与丰饶,缘于相关诗文和传说的晕染,也缘于人们更多对想像的印证。它曾有过谜一样的盛景与它本身的tián淡,惹出了人的万千xiá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4)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在《望岳》中,诗人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语文实践活动  (9分)

    【活动一】品味名著。(4分)

    ①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与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就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中的主人公________,在__________ 的启发和教育下,保尔懂得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

    ②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目的含义吗?

                                                       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5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右图)

    材料二 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①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那些内容?(4分)

                                  

    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5分)

    送人归京师

                                          宋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⑧,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杮(fèi)

    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⑧啮:本意是“咬”,

    这里是冲刷、冲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一寺河干          (2)非木杮         

    (3)石性坚重          (4)其言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一老河兵闻

    B. 求下流,固傎

    C.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小石潭记》)
    3.翻译句子。(6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2)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治水必躬亲》)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说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①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②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③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④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⑤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⑥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⑦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 “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⑧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⑨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⑩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⑪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⑫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⑬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⑭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⑮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3分)

                                                              
    2.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3分)

                                                                                                          
    3.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3分)

                                                                                                          
    4.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爱,从来不卑微

    ①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②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③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④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⑤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⑥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⑦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⑧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⑨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4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答:                     
    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3分)

    答:                      

                              
    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答:                       
    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6分)(不少于60字)

    〔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似水流年,谁在浅唱低吟。物是人非,往事不可追忆。似水流年的岁月,留下了多少回忆,只是掩盖在了无声的光阴中。冷冷看着四季轮回,默默听着树叶惆怅别离的声音,浅吟着东风的啜泣,无声无息在寒风中飞舞。守望着似水流年,到底是谁在扣动你的心弦?

    请以“是你扣动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