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科学的旅程》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士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个智者应当在所有正常和生活遭遇中追求道德,尽可能的了解并遵守古代礼仪。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他都应是仁慈、明智、勇敢的。他应当尊重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并期望与等级低下的人区别开来。”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A.普罗泰戈拉

    B.老子

    C.孔子

    D.苏格拉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

    D.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宋太宗始颁布《戒石铭》,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刻在石碑上,并诏令立于诸路州县官府,以劝诫百官。其后各朝相沿为制。下列有关《戒石铭》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民为国本”的思想

    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C.目的在于鳌解官员廉洁奉公

    D.反映理学对吏治的推动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论结合是历史思维的基本要求。根据提示,下表应填入的正确陈述是

    ①天象观测世界领先②汉字成熟体系完整③诗歌创作成就突出④印刷技术传播海外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王夫之说:“盖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余绪,而无通理之可守也。”这个观点

    A.与后世的“中体西用”理论一致

    B.对西洋学术的价值认识不足

    C.成为中国近代反专制的思想武器

    D.为当时的反侵略斗争提供参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B.美洲白银大量进入中国

    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史记》

    B.《汉书》

    C.《上林赋》

    D.《阿房宫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15年l月13日,中国一级书法家杨道顺在接受《今日中国》专访是,将书法的美总结为四个角度——直观美、朦胧美、象征美、理性美。理性美即“书法的点划、结构、章法等都是……有一种尺度在规范着书法艺术的”。中国书法艺术“理性美”的代表人物是

    A.王羲之

    B.怀素

    C.柳公权

    D.吴道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近代以来,很多人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学报》在其创刊序例中写道“痛迂谬者之误我国家,恶狂恣者之畔我圣道…吾闻古之为国者,必定国是。六书之义,是者,正也。”以上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是

    A.天朝上国

    B.中学为体

    C.经世致用

    D.维新变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著作中指出““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这段话反映出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已经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一个历史事件由若干历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狂人日记》发表

    B.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临时约法》颁布

    C.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D.维新变法—预备立宪—剪辫易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

    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宣言》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基辛格回忆说,1969年苏联计划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尼克松对苏联发出信号:“如果一个核国家威胁一个回我们结盟国家的自由,或者威胁一个我们认为其生存对我们的安全及整个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苏联因此放弃了打击中国的核计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对中国进行核威胁

    B.中美关系改善,中美结盟对抗苏联

    C.中国拥有“两弹”,足以真正让国家不受任何欺负

    D.美国认为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两方的战略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开始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我国新诗歌发展史上一种非常奇特的历史现象。据统计,安徽肥东县半年内民歌创作51万首,河北保定地区群众创作民歌共计1000万首,全国诗集出版斌远远超出了五四运动以来几十年的总和。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B.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群众创作热情高涨

    C.“双百”方针调动了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

    D.“左倾”思想蔓延并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使神权、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使你既不属天,也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材料反映出

    A.神权时代的德国社会状况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解放

    C.启蒙运动时期的反对专制

    D.宗教改革时期“与上帝对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据此可以得出

    A.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B.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C.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

    D.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在中国曾经“100年误读,200年孤独”。对此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严复完整地翻译了此理论,并使之成为变法图强的思想武器

    B.很多家庭为孩子取名时加“强”字,意为“强者生存”

    C.被后人演绎为“优胜劣汰”,成为鼓励西方殖民的理论依据

    D.打击了“神创论”,完成了对自然认识史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下面三幅图片主要反映了互联网

    A.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B.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C.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D.推动了“新经济”的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徽、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李赞: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性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四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赞、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材料四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报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測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倾向于把自然哲学家变成英雄,而在法国最伟大的英雄是牛顿……在法国人如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心目中,英国是自由思想和意志自由之源,不过这也是因为他解开了行星之谜,说明它们的运动遵循着与地上运动相同的規律。

    ——托马斯·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遨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2)材料二中牛顿解开“行星之谜”的理论贡献主要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对近代科学和思想领域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法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

    戌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内有“行胜于言”的格言。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