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下列考古发掘的唐三彩的图片中,可研究唐朝哪些历史主题?

    图片一 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图片二 唐三彩女立俑

    ①唐朝国运昌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民族团结

    ②唐朝具有高超的瓷器工艺水平和造型制作水平

    ③唐代女性以丰腴为美,较为开放

    ④唐代厚葬之风比较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人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从材料可知,下列属于我国古代报纸功能的是

    ①记录皇帝的言行  ②记录朝廷的事务          ③发布中央信息            ④反映地方民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某纪念馆的标识,下列文献最适合选入该馆展示的是

    ①《北大西洋公约》

    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③勃列日涅夫手稿

    ④《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谈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曾说“这个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及社会的性质”,并用如下图表来说明。下列图表中空缺部分应该是

    A.①马丁路德教 ②君主专制   ③贵族社会

    B.①清教     ②君主专制   ③贵族社会

    C.①加尔文教  ②贵族社会   ③君主专制

    D.①清教     ②新贵族政治  ③君主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政策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倡导多边外交新模式                   D.提出“和平共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达尔文将物竞天择说应用到了物种的变异上,并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说服了全球的科学家,因此他取得了成功。”下列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继承发展了普朗克早期进化论思想 

    ②揭示了自然界进化的基本规则 

    ③论证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④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和解是一个进程,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保罗·莱德里奇(JohnPaulLederach)认为: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他的画重视色彩和主观感情,喜欢激动人心的事件作题材。他所画的形象色彩饱满热烈,有强烈的音乐感,能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美。这位画家是指

    A.德拉克洛瓦   B.米勒                C.梵高                 D.毕加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一位西方的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查法国所让两省之地,较之奉天南边并台湾全岛为尤要;所赔兵费用金申算,则六倍日本之数。中国地大物博,土肥矿多,户口之繁甲于天下,百姓极为勤俭,工商废而未举,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待。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区区日本,此约何足深较。

    ——《总署收美国科士达函》(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该看法中不合理成分。(12分)

    材料二  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侵害中国,但无疑为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违背了美国声称的对华友好政策。事实上,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日本政府在外交上也始终将美国看作最友善的国家而充分加以利用。然而,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

    (2)请结合一战至二战间相关史实,说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6分)

    材料三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谓炙手可热,其势头直追百年前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之政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余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摘自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  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自N.佩弗《远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西政体为例,谈谈你对“宪政”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思路开阔、逻辑严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二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请回答:

    (1)有人说是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你怎么看?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7分)

    (2)“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二  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

    (一)对于学说……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怠难成立。

    ——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君》

    材料三  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都来到北大教书。李大钊、陈独秀和他们一起,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顾颉刚《蔡元培先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述蔡元培的办学思想。(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形成的背景。(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