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啮(shì)             (qiǎn)规则            不(zhuó)边际  装(mú)作样

    B.下(zài)             顺口(liū )              返(pú)归真    (zhuó)有成效

    C.(rěn)知           一(cháng)雨          顺(wàn)摸瓜   沁人心(pí)

    D.(zèn)言            (xiě)淋淋              叱(chà)风云   (xiàng)机行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缉拿     连锁店      易如翻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蝉联     挖墙脚      各行其是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C.坐镇     下马威      渡过难关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厮杀     坐上客      再接再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对他的学说感兴趣,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登堂入室的求教者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B.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微”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C.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这次去上海出差,终于买到了一套,真是妙手偶得啊!

    D.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胜其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中国式”过马路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引发了人们热议和思考。网友口中的“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违规现象在我市怎样,原因何在,又该如何根治这一现象?

    B.当被问及《中国好声音》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关注度的问题时,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査建英一语中的地回答“很闹的外表,形式里边是触及灵魂的”。

    C.歼-15飞机是我国第一代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能好、载弹量多等特点;该机装配两台大功率发动机,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D.由于煤灰没有严格意义的熔点,衡量其熔融过程的温度变化,通常用三个特征温度:即变形温度(DT)、软化温度(ST)、和流动温度(FT)。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凭借95枚金牌,使中国军团在伦敦残奥会上位居奖牌榜第一,继北京残奥会后再创辉煌。

    B.9月24日是济南市十八岁成人节,为了培养学生成人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团委开展了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

    C.近期卫生部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国以及重点省份流感疫情的形势,加强对流感疫情的分析、研判和监测,对重点省份的流感防控工作予以指导。

    D.8月16日零时起,我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新图使部分高铁降低速度;各席别票价在现行票价水平基础上,下浮5%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自主招生”下定义。(4分)

    ①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②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③考生通过招生考试并与高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  ④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首先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80所大学实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由生产者向社会大众传播,并为社会大众所选择与接受,从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史学社会化需要娱乐化吗?这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也道出了人们对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确实,近年学术娱乐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平台,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学术明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对这股热潮,有人歌颂,说它为历史文化的普及发挥了专业人士无法企及的巨大作用;有人批判,说它的媚俗降低了历史文化的品格,将历史文化低俗化了,损害了学术的神圣与尊严。走学术娱乐化道路,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2004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在中国出版,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毫无疑问,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就一般民众的历史文化水平和接受特点而言,娱乐化是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至于所接受信息的正确与否,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接受史学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虽然这种接受也有学习知识的功能。既然客体有娱乐的需求又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史学社会化只有尊重这种需求和权利,采取娱乐化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主体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变成了媚俗,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但是,要真正达到双赢,史学社会化主体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把握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尺度。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最为学者们所批判的宫廷秘史、历史传奇类题材常常是节目收视率最高的,而专业水准较高的节目,如“叶嘉莹讲诗词”、“周汝昌评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观众叫好。这说明,主体要在娱乐化与科学性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是何等困难。

    史学的娱乐化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学术问题都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万卫在谈到“百家讲坛”的选题时就曾谈到,合适的选题往往是既结合主讲人的专业方向,又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有些话题不是不能讲,而主要是离观众太远,大众完全不了解。还有些题目是不好讲的,比如《易经》,曾被讨论过很多次,但最后,主讲人还是觉得没把握。这种情况说明,史学社会化的内容需要经过科学的选择,有些史学问题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有些史学问题则只能通过小众的精英学术进行研究,不一定非要走向大众化。

    1.关于“史学的娱乐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学娱乐化使得史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为史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B.史学的娱乐化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途径,涉及三方面:生产者、社会大众,社会。

    C.主体如果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最终目标。

    D.对史学娱乐化的批判,是对史学科学性的尊重和支持,也是对当前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

    2.关于史学“科学性”与“娱乐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

    B.易中天、于丹等人对史学的娱乐化传播,使得学术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

    C.史学社会化如果不尊重民众的娱乐化需要,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D.史学娱乐化是史学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术娱乐化中,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B.即使史学社会中传播主体有很高的素质,现在仍无法把握其中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平衡。

    C.史学娱乐化是有限度的,观众不了解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方式传播。

    D.史学娱乐化要符合三个条件——主讲人的专业方向、电视传播特点,话题观众须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玩具

    史铁生

    我有生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只红色的小汽车,不足一尺长,铁皮轧制的外壳非常简单,有几个窗但是没有门,从窗间望见一个惯性轮,把后车轮在地上摩擦便能“嗷嗷——”地跑。我现在还听得见它的声音。我不记得它最终是怎样离开我的了,有时候我设想它现在在哪儿,或者它现在变成了什么存在于何处。

    但是我记得它是怎样来的。那天可谓双喜临门,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玩,并且说舅舅要给我买那样一只小汽车。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满庄严;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很久,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比那小汽车更美妙更奢侈的玩具。到了北海门前,东张西望并不见舅舅的影。我提醒母亲:舅舅是不是真的要给我买个小汽车?母亲说:“好吧,你站在这儿等着,别动,我一会儿就回来。”母亲就走进旁边的一排老屋。我站在离那排老屋几米远的地方张望,可能就从这时,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走进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独自站了一会儿我忽然醒悟,那是一家商店,可能舅舅早已经在里面给我买小汽车呢,我便走过去,爬上很高很高的台阶。屋里人很多,到处都是腿,我试图从拥挤的腿之间钻过去靠近柜台,但每一次都失败,刚望见柜台就又被那些腿挤开。那些腿基本上是蓝色的,不长眼睛。我在那些蓝色的漩涡里碰来转去,终于眼前一亮,却发现又站在商店门外了。不见舅舅也不见母亲,我想我还是站到原来的地方去吧,就又爬下很高很高的台阶,远远地望那绿色的门窗和红色的梁柱。一眨眼,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手里托着那只小汽车。我便有生第一次摸到了它,才看清它有几个像模像样的窗但是没有门——对此我一点都没失望,只是有过一秒钟的怀疑和随后好几年的设想,设想它应该有怎样一个门才好。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我问:“舅舅呢,他怎么还不出来?”母亲愣一下,随我的目光向那商店高高的台阶上张望,然后笑了说:“不,舅舅没来。”“不是舅舅给我买吗?”“是,舅舅给你买的。”“可他没来呀?”“他给我钱,让我给你买。”这下我听懂了,我说:“是舅舅给的钱,是您给我买的对吗?”“对。”“那您为什么说是舅舅给我买的呢?”“舅舅给的钱,就是舅舅给你买的。”我又糊涂了:“可他没来他怎么买呢?”那天在北海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在给我解释为什么这只小汽车是舅舅给我买的。我听不懂,无论母亲怎样解释我绝不能理解。甚至在以后的好几年中我依然冥顽不化固执己见,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坚持说:“我妈给我买的。”或者再补充一句:“舅舅给的钱,我妈进到那排屋子里去给我买的。”

    对,那排屋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柱子,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我永远不会忘。惠特曼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的某一部分,/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代。”正是这样,那排老屋成了我的一部分。很多年后,当母亲和那只小汽车都已离开我,当童年成为无比珍贵的回忆之时,我曾几次想再去看看那排老屋。可是非常奇怪,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我不再找它。空间中的那排屋子可能已经拆除,多年来它只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于我的时间里。

    但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它。事实上我很多次就从它旁边走过,只是我从没想到那可能就是它。它的台阶是那样矮,以致我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但那天我又去北海,在它跟前偶尔停留,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往那台阶上爬,他吃力地爬甚至手脚并用,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我竟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那台阶并不随着我的长高而长高。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它。绿色的门窗,对,红色的柱子和青灰色的台阶,对,是它,理智告诉我那应该就是它。心头一热,无边的往事瞬间涌来。我定定神退后几米,相信退到了当年的位置并像当年那样张望它。但是张望越久它越陌生,眼前的它与记忆中的它相去越远。从这时起,那排屋子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两部分。那么,如果我写它,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它,想必它会一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那么真实,尤其说到客观的真实,到底是指什么?

    (选自《史铁生散文选集》)

    1.每逢有人问到小汽车的来历,我为什么坚持说我妈给我买的?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4分)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满庄严。

    (2)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

    3.第三段引用惠特曼诗歌《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诗句,请分析其在文中作用。(4分)

    4.很多年后,作者多次寻找“成了我的一部分”的那排老屋而不得,当最终发现它时,那排屋子却“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其原因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①嗼(mò):静默无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貌吾所甚恶也             适:恰好,正好

    B.其手而与之坐               搏:握住,抓取

    C.与将军之以如秦             节:礼节,气节

    D.故圣人之所                 贵:重视,崇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请说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子胥修法制                  蒙冲斗舰以千数

    C.秦之道                      谨庠序

    D.齐以东帝困天下              故内惑郑袖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    )

    ①故钓于渭以观之      ②退而耕于野                  ③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④水冻方固,后稷不种  ⑤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⑥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①②③         B. 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

    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4分)

    (2)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3分)

    (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吟笼莺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  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  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  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③栖栖(xīxī):忙碌不停,亦解为孤寂零落。

    1.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4分)

    2.简析本诗,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2.渔舟唱晚,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民生各有所乐兮, 。 (屈原《离骚》)

    3. ________,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

    4.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独学而无友,________。(《礼记·学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关系,请你仿用这种方式写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具有的联系。(4分)

    示例:理解、信任是填平鸿沟的基石;怀疑、疏远是割开感情的利刃。(1) ________

    ________(2)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病人是否有前往大医院就诊打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3%

    28%

    49%

    (2)影响病人去大医院就诊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设检查项目

    办理手续不简便

    41%

    16%

    29%

    14%

    请根据以上两组调查数据中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不超过40字);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建议(不超过25字)。

    结论:________。

    建议: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说:我之所以能写出一些好作品,是因为我脚下有地,头顶有天,眼中有人。你也许不搞文学创作,却有着类似的感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