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A.诸侯争霸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法家思想的推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A.在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

    B.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自然经济总体持续发展

    D.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解释“王”这个字的写法:王这个字,三横中间一线,就是通天地之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万物人民,这一竖把三者接通起来就是王了。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李贽        D.王夫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宗教之解放”体现在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生而平等”

    C.“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权在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他……在上流社会人士中传播一种尊重平民的清新情感、一种对平凡事情的爱好、一种怜悯人和同情人的冲动、一种意识到贵族生活尔虞我诈和虚浮浅薄的观念……甚至男人们也开始谈论起他们感情的细微之处。潸然泪下成了时行风尚。”“他”最可能生活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启蒙运动时期

    C.大萧条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

    A.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        B.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

    C.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       D.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李鸿章说:“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长久,今之各国又岂有异哉。”这实际上是主张

    A.对列强侵略沿用历代的政策

    B.对列强侵略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C.对列强侵略应该因势利导

    D.与侵略者进行经济斗争而避免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不同时期的历史主题和时代特征在社会思想上会留下深刻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引自《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认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实业救国思潮在清末民初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史学界对其历史作用基本存在两种看法:①认为它有利于推动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近代化道路;②认为它虽然发展了实业,但却救不了国,解决不了中国在近代的出路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重农的目的和直接影响。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宗教、政治三个方面概括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历史条件。

    (3)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年差役法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对差役法的调整及调整目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