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戴震(1724—1777年):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思想,下列内容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

    A.“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B.“盐铁官营”

    C.“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

    D.“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历史材料,从中可以获取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信息是

    图1 金朝“贞佑宝券”(纸币)拓片(植入铜活字以防伪)

    图2 1490年华隧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

    图3乾隆年间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书页

    图4 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铅活字排印的华资中文日报)

    ①活字原料丰富       ②服务对象广泛   ③技术逐渐进步        ④技艺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是(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接着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完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较为富裕         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强力干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下列现象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

    A.使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

    D.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提出:“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在此治学思想的指导下,下列史实与得出的结论配搭正确的是

    A.铁锄的出土—铁农具已在江南广泛使用

    B.科举制的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C.洋务企业兴办—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

    D.《论十大关系》发表—毛泽东思想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锑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我国近代前期民族企业发展状况表

    时间

    创建企业(家)

    投资总额(万元)

    厂数

    年均增长率

    数额

    年均增长

    1872~1894年

    53

    2%

    470.4

    21.4

    1895~1900年

    104

    17%

    2300

    383.3

    1901~1911年

    326

    30%

    8620

    783.7

    1912~1919年

    470

    60%

    9500

    1187.5

    材料二  1914年,农商部发给华胜有限公司的采矿执照图

    材料三  一战期间,我国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图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

    (1914-1919)

    材料五  1922~1925年,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表

    年代

    纱锭数(枚)

    占全国纱锭数百分比(华商+外商=100%)

    1922年

    1,506,634

    63.1

    1924年

    1,750,498

    59.7

    1925年

    1,866,232

    55.9

    ……1921年至1922年两年内,日本在上海新设纺织公司六个,在青岛新设三个……。1919年,日本在华纱厂的纱锭数为332922枚,1922年增至621828枚,1925年更增至1268176枚。……在商品倾销方面,帝国主义对华贸易总值,如果以1913年为100,大战期间最低的1915年为79.7。但大战一结束,1919年立即增加到113.6,1922年激增到165.8。

    ——引自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前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状况。(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分)

    (4)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一战期间的国际形势,分析材料四中中国面粉业由战前的进口为主变为出口为主的主要原因。(2分)

    (5)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文献通考》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引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三,写出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宰相职权发生的具体变化。(4分)概括指出唐宋王朝中枢权力演变的基本特点。(2分)

    (3)依据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哪些原则?(4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2分)结合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发展民主方面,后者与前者相比有什么根本不同?(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