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0 题
  1. 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税收目的是服务皇室经费开支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业贸易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地区

    价格

    地区

    价格

    江苏

    米谷每石1.5—1.6两白银

    山西(部分地区)

    米每石1.5—2两白银

    湖广

    米每石1.4—2两白银

    山东(兖州、泰安)

    米每石1.4—1.8两白银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     B.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趋向平衡

    C.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     D.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办学主旨为:“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体现该书院(  )

    A.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           B.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

    C.文化渗透的办学目的           D.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决定:对沿海兵工厂进行迁移;内地兵工厂加以扩充。而“济南、金陵二厂,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安定、安抚)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该决定的目的是(  )

    A.加快国防军工业向内地迁移       B.增加军工生产以防备日军侵犯

    C.服务于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D.以军工企业带动民族工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kg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了“陶片放逐法”制度;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公民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         B.体现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C.法律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         D.重视维护公民合法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到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1年,洛克菲勒公司因市场垄断被肢解为34个独立石油公司。这两个法案(  )

    A.起因、宗旨和影响完全对立       B.维护公平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C.都和垄断组织有直接的关系       D.保护知识产权,助推两国产业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0年,美国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92万台、6.1万台和5万台;到了1940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156.7万台、19万台和11万台。导致上述现象是由于罗斯福新政(  )

    A.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B.推行“以工代赈”

    C.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日耳曼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学者文人对于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颇多歌咏,这个文化活动对于日耳曼人的统一建国激励甚大。……1862年,“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俾斯麦用铁血政策取得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他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他们建立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还将青年征召入伍,让他们保卫国家利益,甚至有时还主动出兵攻击,以此来提高本民族的威望。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再次分裂。东德经济发展缓慢,增长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89年的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10年预订。在200万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1961年开始修筑“柏林墙”,这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而西德经济在二战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到1960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在政治上,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1990年,德国再度实现统一。

    ——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等著作

    材料二   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我们这种民族,处于现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呢?用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数比较起来,我们人数最多,民族最大,文明教化有四千多年,也应该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但是中国的人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底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优。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实现两次统一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思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以下表格为建国后不同时期中国人口结构示意图(注:①单位:万人。②按照联合国的新标准,65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年代

    末期人口数

    0-10岁

    10岁以上

    50年代

    65913

    20076

    45837

    比例(%)

    30.46

    69.54

    末期人口数

    0-10岁

    11-29岁

    30岁以上

    70年代

    97249

    21723

    44109

    31417

    比例(%)

    22.34

    45.35

    32.31

    末期人口数

    0-10岁

    11-29岁

    30-49岁

    50岁以上

    90年代

    125370

    20786

    41754

    44109

    16721

    16.58

    34.90

    35.18

    13.34

    ——根据《中国人口研究》编制

    年龄段

    人口数(万人)

    比重(%)

    2002年

    2011年

    2002年

    2011年

    0-14

    28744

    22164

    22.4

    16.5

    15-64

    90302

    100283

    70.3

    74.4

    65岁以上

    9377

    12288

    7.3

    9.1

    ——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数据(摘自中国新闻网)

    请根据以上图表和文字材料,提炼两条我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咨议局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辜鸿铭(1856—1928),祖籍福建厦门,他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他“长于西学,而服膺古训”,独尊孔子,却又放荡不羁,敢讽慈禧“万寿无疆,百姓遭殃”,敢骂袁世凯为“贱种”。时人称他为“怪杰”。北大讲学时,学生印象最深的要算那条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了,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辜鸿铭认为,中华民族养成了一种重感情、求忠厚、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是主“王道”的文化。而欧美一味恃强,是主“霸道的文化”,终致“酿成千古未有之战祸,饱受夫创巨痛深之苦。”其解决办法还得仰靠中国文化。他还说:“忠信,笃敬,德也,此中国之所长也;大舰、巨炮、力也,此西洋各国之所长也。”正因为中国人讲求精神,所以辜鸿铭认为中国是永不衰老的民族。而欧洲人,由于缺乏精神生活,空虚无聊,经常处于“感情与理智”、“心肠与头脑”的冲突之中。面对严重民族危机,辜鸿铭强调:“所恃以御侮而救亡者,独有以德服人之一理而已”。

    ——据马克锋《中国近代文化思与辩》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述辜鸿铭的文化观。

    (2)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简要评析辜鸿铭的文化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