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图6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观察下图,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是

    A.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   B.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

    C.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   D.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3年,在围绕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大讨论中,出现了“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国”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国民党力主“主权在民”,试图建立一个以议会为中心的政体;而以康梁为代表的“主权在国论”的主张者认识到不成熟的政党-议会政治无法克服中国面临的深重的国家整合危机,试图以普鲁士-德国为楷模,赋予总统及其行政体系以更大的权力,通过后者来实现政治整合。德国的“主权在国论”通过将“主权”赋予作为有机体的“国家”,为君主立宪国家中的君主提供了一个强势而又不同于专制君主的地位。康梁对于当时不成熟的议会-政党政治有着相当犀利的批评,但他们自身的理论却缺乏恰当的历史行动者载体--与普鲁士王室不同的是,北洋集团既缺乏足够理性化的军政组织,也缺乏对中国新旧政治精英进行全面整合的能力。

    ——摘编自章永乐《旧邦新造》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主权在民论”与“主权在国论”的实质及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恐怖主义”一词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对反革命分子采取的恐怖政策。国际恐怖主义历经了18世纪末的萌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爆发时期、上世纪90年代的泛滥时期。在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极端宗教恐怖主义组织与极端民族主义恐怖组织逐渐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基本类型。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催生了曾经沸沸扬扬的“反国际恐怖主义世界大同盟”。这个同盟一度被称为后冷战世界“真正的”新格局。但是在多年的“反恐战争”中,国际恐怖主义的枪炮声仍不绝于耳,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于各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利益上的不同,对国际恐怖主义内涵的理解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国际社会在开展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有的分歧仍然很难调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摘编自李金荣《关于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恐怖主义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们如何应对国际恐怖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则天自幼聪慧,有才智,“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天授六年(690)九月,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在位期间,“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杜谗口”;“尝与宰相议及剌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大搜遗逸四方之士”,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策贡士于洛城殿,殿试自此始”。以上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与改革开放前不同,80年代后,国内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肯定评价逐渐增多。如有学者认为,武则天在位期间,“不但没有使唐朝衰落,而且有胆有识,放手选才,治国有方,促使唐朝继续向前发展”。认为她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伟大政治家。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施政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