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4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解答题 6 题,填空题 3 题
中等难度 2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5 题
  1. 下列措施不符合世博会“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的是( )
    A.“阳光谷”上采阳光、下蓄雨水,可给世博园区提供照明用电和生活用水
    B.主题馆的东、西两墙种植大面积的生态植物,以吸收二氧化碳
    C.用煤发电,以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
    D.在交通、建筑、生活设施等方面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放烟花
    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C.海水晒烟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蜡烛、硫粉分别在空气中燃烧,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产生火焰
    B.都放出热量
    C.都是化合反应
    D.都会生成氧化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B.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上海世博会部分场馆的图片如下.图片说明中出现了金属材料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的一种常见的方法,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氮气中只含氮元素,属于单质
    B.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C.硫酸钠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属于酸
    D.碳酸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若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肯定的是( )
    A.溶质质量都减少
    B.溶剂质量都增大
    C.溶液质量都增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09年,江西省南昌某厂发生双乙烯酮(C4H4O2)有关双乙烯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一个分子含有10个原子
    B.其碳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3:2
    C.其氢元素质量分数约为4.76%
    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的水结了冰.她加入的物质是( )

    A.食盐
    B.硝酸铵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固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原理不相符合的是:( )
    选项 用途 化学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A 红磷用于制烟幕弹 4P+5O22P2O5
    B 稀硫酸用于除锈 Fe+H2SO4═FeSO4+H2
    C 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3CO+Fe2O32Fe+3CO2
    D 天然气用作燃料 CH4+2O2CO2+2H2O

    A.A
    B.B
    C.C
    D.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 )
    A.滤渣中一定有Fe粉
    B.滤渣中一定有Cu粉
    C.滤液中一定有Fe2+
    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各物质能在溶液中共存的是( )
    A.HCl、Na2SO4、Ca(OH)2
    B.Ba(NO32、KCl、H2SO4
    C.NaCl、ZnSO4、KNO3
    D.CuSO4、NaOH、Na2SO4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关于甲、乙两金属判断合理的是( )

    A.铁、镁
    B.锌、镁
    C.锌、铁
    D.铁、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6 题
  1. “南澳一号”考古发掘出青花瓷器、青铜器、铁器等文物.青花瓷上的着色剂是氧化钴(CoO),氧化钴中钴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______;青铜器文物上的铜绿可用酸洗,清洗后的溶液中含有铜离子______;铁制文物上的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备受关注.
    (1)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操作时______;
    (2)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______;
    (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制备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水是有机物,能赋予生命             B.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维持人体的体液平衡
    C.水是人体主要的功能物质             D.水中氧元素含量很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氧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体积/ml 温度/C 二氧化锰的用量/g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反应所需的时间/s
    5 1 20 0.1 4 16.75
    15 1 20 0.1 4 6.04
    30 5 35 2 49.21
    30 5 55 2 10.76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______有关;从实验③和④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______.
    (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重量______(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1)图甲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选择下列药品中的______(填序号);
    A.大理石              B.纯碱             C.稀盐酸         D.稀硫酸
    (3)组装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时,除选择仪器A和B外,还要从图中选择的仪器有______(填序号);
    (4)上述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某气体,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H2O+O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是某班同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片段.

    (1)如图甲所示,天平无法调节平衡.要使该天平平衡,应采取的措施______;
    (2)小璐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反应前称得左盘内装置及物质总重量为______g,然后注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是______;上述实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的目的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g碎纸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不溶解也不反应):
    烧杯① 烧杯② 烧杯③ 烧杯④ 烧杯⑤
    加入样品质量/g 10 10 10 10 10
    加入稀盐酸质量/g 10 20 30 40 5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0.88 1.76 2.64 x 3.52
    (1)表中X的值为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烧杯④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3 题
  1.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________(选填“>”或“=”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已知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如果A、B均为黑色固体,C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E是气态单质.则C的化学式是________,E的用途可能是________,A与B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
    (2)如果C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A溶液与B溶液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
    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小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整齐摆放的药品中(见下图),有一试剂瓶的标签破损.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的成分是什么?
    【讨  论】根据受损标签及实验室药品分类摆放的原则,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____;
    A、酸           B、碱      C、盐
    【猜   想】①可能是NaOH溶液;②可能是Na2CO3溶液;③可能是________(任写一种).
    【设计并实验】
    (1)小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10,他判断这是一种碱性溶液.对他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________;
    A、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且结论正确         B、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但结论正确
    C、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       D、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但结论不正确
    (2)小明认为它是NaOH溶液,小俊认为它是Na2CO3溶液.要进一步确定它的成分,小俊认为只需选择上图已有的试剂就能把它鉴别出来.他们又进行了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样于试管中
    ________

    ________
    猜想②正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