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恩格斯说:“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 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

    C. 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   D. 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90年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A. 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   B. 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

    C. 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   D. 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A. 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C.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反对民主科学,厉行文化专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儒家主张礼法并施,一视同仁   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代商人通过科举、联姻或捐纳等方式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这是自汉唐封闭、保守的社会结构在某种外部压力下所做出的一种自我调适。材料主要表明

    A. 科举制是商人实现阶层流动的渠道   B. 宋代商人群体被士大夫文化所同化

    C.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的多元开放   D. 社会流动使官僚阶层呈现开放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A. 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   B.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 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   D. 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代,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株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商业市镇发展迅速

    C. 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A. 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 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 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 shop),特零克帝(drink tea)有鸿孺。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A.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 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 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是因为“散伙”的做法

    A. 违背了共同致富的愿望

    B. 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

    C.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脱离了当时农村的实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公民大会:“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这反映了雅典

    A.政治制度体现平等性

    B.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高

    C.公民间没有政治等级

    D.公民大会具有全民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莽利普·费尔南德茨在《世界——一部历史》中提到,“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率先在养老金、医疗服务、教育领域推行福利;英国在进行着对刑法的改革和政府机构的调整,使社会福利好像是国家的职责,这些又常常被认为是在抵御社会主义潮流的冲击。”19世纪晚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   B. 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进行反抗斗争

    C. 工业革命后工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D. 欧美主要国家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出生于贵族家庭,但他同情农奴,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尝试。他喜欢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他的创作总是以自传性的人物作为主人公,对社会制度、法律、宗教、婚姻、道德及人类命运和前途等重大问题进行严肃思考。他的创作被认为是‘可怕的真实”、“极度的真实”、“惊人的真实”,他描写的人物、景物,甚至细节大都有现实的基础。他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及逝的思想感情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难以捉摸的、微妙的意识。在人物塑造方面,注意描写人物多方面的性格,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摘编自杨正先《托尔斯泰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特点产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

    第一条

    1833年8月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德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

    第二条

    1872年4月

    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

    第三条

    1895年8月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

    第四条

    1905年11月

    《民报》在东京创刊。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第五条

    1931年12月

    《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第六条

    1941年5月

    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二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臵、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新教育的创办同时也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废除科举制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使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其二,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其三,奖励学堂出身,给学堂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使科举废又不废,不废而废。

    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1909年,全国有学堂58896所,学生1626720人。这个数目,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可观的。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举措。于是,在清末又出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和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这个数目也是惊人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材料一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砚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

    材料二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59年1月,菲德尔·卡斯特罗发动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建立了古巴共和国。卡斯特罗在新政权成立不久即访问美国,寻求贷款援助,但美国不仅断然拒绝了卡斯特罗的请求,而且采取了敌视古巴的政策。迫使古巴为寻求自身安全而倒向苏联并宣布自己为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也乘机与古巴结成了盟友关系,并承担起了保卫古巴义务。1962年,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肯尼迪顶住军方的强烈呼声,坚决反对袭击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而是命令美国海军对古巴实施封锁。在封锁期间,美国发表公告强调“非到必要时不使用武力”,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封锁线时即停止航行或掉头。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以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双方达成协议。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成功化解。

    在危机结束后,肯尼迪明确要求舆论界不得宣扬胜利,不许刺激、羞辱对手,相反要尽可能地给予尊敬与赞赏。1963年6月底,美苏就建立“热线”问题达成一致:在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设置一条全天候联络线路。此举使两国领导人在危机期间得以进行秘密而直接的通讯联系,为防止和控制危机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成功化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成功化解的影响及启示。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