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
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7)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破阵子·密州出猎》)

    (8)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10)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和煦(xù)绯红(fēi)家喻户晓(yù)

    B.匀称(chènɡ)静谧(mì)鲜为人知(xiān)

    C.馈赠(kuì)慰藉(jí)锲而不舍(qiè)

    D.哺育(pǔ)休憩(qì)苦心孤诣(zh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嬉戏伫足相得益章

    B.奥密缄默克尽职守

    C.蜿蜒贪婪相形见绌

    D.迁徙祈祷无与论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嫦娥二号”航天飞行器在圆满完成了探月任务后,飞离月球,开始新的宇宙探测之旅。

    B.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所以,食品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C.在世人的广泛关注下,“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终于如期成功举办了。

    D.为让市民及时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南京市在网络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博城市广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古文阅读】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2分)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通信方式的演变

    不同时期

    出现的通信方式

    文字发明以前

    实物信

    书写材料改进后

    (1)

    尺素书

    纸发明后

    (2)

    (3)

    电子邮件

    手机短信等

    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2分)

    3..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问题。(4分)

    (1)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

    (2)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5分)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⑾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手忙脚乱□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4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④段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中“笑”字,反映了儿子对烤红薯的不屑一顾。

    B.第⑤段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C.第⑥段平头少年“拽了拽”长脖子少年的胳膊,是不想让长脖子少年走近男人。

    D.第⑦段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可见男人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很大方。

    4..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5..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3分)

    平头少年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