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即周公兄管叔,蔡叔、霍叔治理。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为了杜绝三监叛乱的政治隐患,周公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完善礼乐制度

    C.制定世官制           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科举取士考试内容经历了隋唐以诗赋为主,宋代以论、策和大义为主,明朝则以八股取士。通过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A.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需要

    C.科举考试更加科学合理     D.人才选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该图最能说明

    A.国际贸易的发展   B.近代工业的兴起

    C.传统农业的解体   D.经济结构的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为1976年发行的纪念第四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的邮票。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文革”对经济发展负面影响有限 

    B.“文革”时期的错误做法得到纠正

    C.文革时期调整、整顿初见成效

    D.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西塞罗在斯多亚哲学的基础上,宣称“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这个法律对国家本身尤为重要,任何擅自蔑视它的统治者行将变成一个暴君。”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社会契约   B.民权平等  C.理性主义  D.自然法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成为日不落帝国

    B.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

    C.成为“世界工厂”

    D.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13票反对、2票赞成、1票弃权否决。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这表明

    A.俄国不具备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 

    B.列宁的革命主张在党内并没有获得支持

    C.俄国从此后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列宁的执着精神有利于十月革命的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05年11月,在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开幕之际,第三届美洲人民峰会部分与会代表在马德普拉塔组织了大规模集会,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从侧面反映出

    A.该贸易区难以达到利益均衡的理想

    B.经济区域集团间排他性特征明显

    C.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引起了他国不满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易扩人贫富差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组织留学教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 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系别

    姓名

    派往学校

    所学专业

    回国时间

    化工系

    曹小平

    伯克利加州大学

    理论固体物理

    1981.4.11

    无线电系

    彭吉虎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波导光学

    1981.1.3

    工程物理系

    张育曼

    伯克利加州大学

    反应堆物理计算

    1981.10.19

    工程物理系

    赵南明

    伯克利加州大学

    生物物理

    1981.4.14

    计算机系

    郑衍衡

    普度大学

    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

    1981.3.6

    自动化系

    李衍达

    MIT

    地震波的信息处理

    1981.4.11

    水利系

    张楚汉

    伯克利加州大学

    坝工抗震

    1981.6.1

    机械系

    柳百成

    威斯康星大学

    铸工冶金学

    1981.1.1

    化工系

    催国文

    MIT

    高温陶瓷

    1981.1.1

    ——清华大学新闻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史·近代史编》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摘目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776~1849)

    第一节  美国革命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第四章  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六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连结成为整体

    结束语  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卷  文艺复兴1493~1520

    第二卷  宗教改革1520~1559

    第三卷  反宗教改革运动和价格革命1559~1610

    第四卷  西班牙的衰落和三十年战争1609~1648/59

    第五卷  法国的优势地位1648~1688

    第六卷  英国和俄国的兴起1688~1715/25

    第七卷  旧制度1713~1763

    第八卷  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1763~1793

    第九卷  动乱年代的战争与和平1793~1830

    第十卷  欧洲势力的顶峰1830~1870

    第十一卷  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1870~1898

    第十二卷  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1898~1945

    ——摘自[英]埃尔顿编《新编

    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据材料,指出两本著作关于世界近代史叙述的差异(至少两点),你认为哪一部著作更合理,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

    (《明通鉴》卷六十七)

    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嘉隆之间,深被其祸,今犹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忧也。”(《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因此他力主“不许别创书院”。(《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九)

    ——摘编自毛佩琦:《所谓“张居正改革”根本谈不上是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目的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127天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摘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为进步吗》

    材料二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参议员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占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81.67%,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88.1%,35岁以下有37人,占71.43%。这些人有革命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由此固然能够制定出一部足够民主的宪法,但其制定人员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事实上,当时中国的立宪派、旧官僚、大地主、旧式知识分子、乡绅、农民、工人等的利益和要求在约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袁世凯的势力未能参与宪法的制定,因此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便不遗余力地破坏宪法(1914年《临时约法》即被废除)。

    ——摘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为进步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制定人员构成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从宪法制定人员的构成特点上看,分析其各自带来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苏联著作强调“在当时情况下,苏联政府必须作出抉择,或者为了自卫的目的,接受德国提出的关于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从而把和平局面延长一个时期”,“或者是拒绝德国关于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从而使西方大国阵营中的战争挑拨者立即把苏联拖入战争去同德国进行武装冲突”,“苏联政府只能选择第一条道路”,因为这个条约有利于苏联国防力量的加强,它推迟了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时间。

    材料二  戈培尔(纳粹党宣传部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时,会场外响起了教堂的钟声,一名英国记者幽默地说:“这是不列颠的丧钟。”对此,希特勒在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已经从西方列强的手中把这个家伙打掉了”,“现在我们可以打击波兰的心脏了。军事道路已经畅通无阻”。会议一结束,希特勒就下达了实施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的命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安年《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英德两国的影响。你怎样看待《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