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5 题,其中:
选择题 40 题,单选题 3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0 题
  1.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提到:“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该材料反映罗马法

    A. 注重证据,讲究公正

    B. 保护私有财产与政治权利

    C. 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

    D.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 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性,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这表明当时

    A. 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 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

    C. 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

    D. 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 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B. 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 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D. 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1)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2)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3)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表明

    A. “严重社会问题”使英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B. 英国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以解决“严重社会问题”

    C. “严重社会问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的

    D. 自由党人认识到“严重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长治久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 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

    B. 得到了美苏两国支持

    C. 加剧了美苏间的斗争

    D.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髙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 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 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 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 没有植根于生产领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

    B.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C. 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D. 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据说,这些殖民地的年消费量可达300万英镑以上,当然,我不敢保证这一致据的准确。但是,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国提供。”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A. 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 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工业发展机遇

    C. 西葡两国同英法荷德等国展开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

    D. 殖民地与宗主国形成“原料供给——市场占有”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

    ①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        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④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 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

    C. 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D. “海禁”政策大力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

    A. 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靑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 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周——《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 刘立川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   ——第一届人大召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 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 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 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36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没收之后仍分给耕种份地及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生活情况很坏的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其旨在

    A. 维护土地革命成果

    B. 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C.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  )

    A. 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B.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

    C. 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D. 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

    A. 古欧洲内需   B. 中国的强盛   C. 中间商牟利   D. 张骞通西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法国著名思想家菲利普·内莫《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中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做了这样的阐释:“(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据此,作者认为(  )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D.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写下自己的著作以来,事态的发展并未遵循他所预示的明确的模式。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穷人没有变得更穷,相反,工人们变得愈来愈富裕,因而也就愈来愈满足于现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善

    B. 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

    C. 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D. 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图为“卢德分子”破坏工厂机器的场景,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劳力相对过剩,部分工人失业   B. 生产技术改进提髙了生产效率

    C. 新的部门出现使就业机会增加   D. 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B. 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C. 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 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近代以来有三种主要的社会学说,据此,各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

    国家

    学说内容

    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 易。

    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

    阅读以下表格,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A. 德国、英国、苏联   B. 苏联、德国、英国   C. 英国、德国、苏联   D. 英国、苏联、德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下表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

    3. 3(1851—1873 年)

    5. 0

    3. 8

    1874-1890

    1. 7

    5. 2

    12. 1(1870-1890 年)

    3. 5

    1891—1900

    1. 6

    3. 5

    2. 6

    4. 8

    表2    1861——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A. 经济多极化格局己经成型   B. 英法两国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C. 垄断组织的作用日趋减弱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表2出超(+),入超(一);单位:百万元

    A. 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 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 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 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A.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

    C.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 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1904年,上海商人朱爵谱打算在海门设厂,张謇利用自己的状元及“总理通海一带商务”的身份,两次上书商部,说朱爵谱“因羡生贪,因贪生妒”“利令智昏,无理取闹”,要求商部命令朱爵谱“另行择地”。结果,朱爵谱被迫放弃计划。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B. 张謇借助封建官府势力垄断市场

    C. 民族资产阶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D. 封建势力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

    A. 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B.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实现了西方国家的对华资本输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读下图,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表述准确的是

    A. 中国与①的外交谈判中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与②的交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 ③是首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成同盟的国家

    D.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为解决④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反映了(   )

    A.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D.国际形势和美日双方力量的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 题
  1.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 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 家国同构

    D. 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A. 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B.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 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D. 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l2月5日至l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