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

    A.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B.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C.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D.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15-16世纪农业生产的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C.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

    D.南方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北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条款标志着(    )

    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

    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    )

    A.救亡图存乃是时代的主流

    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兵、妇救会、工作组、农村诊所等社会组织大量出现;群众大会、劳动模范、冬学识字、破除迷信、诉苦、村选、平等、翻身等等前所未闻的事物大量涌现。这种现象(    )

    A.表明敌后战场实行正确的抗战路线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表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D.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

    A.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B.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C.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7、18世纪,“采煤、开设铁业作坊或开采建筑石料则如同把土地租给佃农一样理所当然是庄园开发的一部分,地主和管家们当然不会只从纯农业的角度去考虑土地”。特别是“米德兰和北部地区,很多土地家族是靠煤炭和铁矿,而不是靠谷物和绵羊致富的”。这表明工业革命(    )

    A.重工业是其主要部门        B.具有一定的资本基础

    C.开始于采煤冶铁行业        D.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世界近现代史,某一成就“虽然是平民出身,但骨子里却继承着经典体系的优雅气质,它的光芒稍经发掘后便立即照亮了整个时代”。该成就是(    )

    A.创立实验科学

    B.促进人类进入万家灯火时代

    C.弥补了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推动新经济的诞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B.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D.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早在上个世纪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军队由于流行性疟疾损失惨重向我国求助,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经过艰苦研究终获成功。屠呦呦接受此项研究任务的国际背景是(    )

    A.中苏关系的缓和        B.中美关系的对抗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不结盟运动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在中国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七月,革除诸路行用钞法之弊,诏统一印造交钞,以丝为本。十月,又以银为本,印造发行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面额分二贯文、一贯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10种,法定银钞比价为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为唯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废止南宋铜钱,以1:50的比价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并发行“厘钞”二文、三文、五文作为辅币。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至元二十四年……印造发行“至元通行宝钞”(简称至元钞),从五文到二贯共11种面额,与中统钞并行,以中统钞五贯折至元钞一贯。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至正十年)下诏云:“以中统交钞壹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二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初货币政策的措施。

    (2)根掘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至正变钞”失败的原因及其危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