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决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能被强烈唤起。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己卯五说补篇》)

    1.下列对“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B.“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C.人赋予“鱼”特定的语义,使它成为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

    D.“繁殖和生存”与“交往和语言”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是相连相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和宣示人的生存与生命的“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

    B.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

    C.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跟巫术信仰和与神明沟通之间的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之间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和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

    B.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寓意为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它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

    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化心理。

    D.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生存有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她赌气似的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了口气:“哎!今儿又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穷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穷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并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D.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E.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2.“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穆女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褚时健:归来

    褚时健回来了。

    这里意义颇丰——他东山再起,“褚橙”盈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褚时健凭借这个被标签化的水果,再次拾起了作为一个企业家的荣光。他回到曾经的发迹之地——玉溪,扎进哀牢山,极少露面。 哀牢山素来有种橙和甘蔗的传统,但因为水源、经验等跟不上,鲜有盈利。褚时健在这里包下了两个山头,他决定试着种种云南特产的橙子。

    谈及再次创业的动机,频繁见诸媒体的原因有二。

    一是钱,“谁都希望晚年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他至今对国企高管工资耿耿于怀,任职玉溪卷烟厂厂长时,褚的工资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完全不对等。如今,国企高管动辄过千万的年薪已不再是新闻。而褚时健任职玉溪卷烟厂厂长17年的所有报酬仅80万,他不甘心。

    二是他仍想证明自己,在人生将要退场之前,再扳回一局。闲云野鹤不是对这种倔强老人的赏赐,褚时健希望之后的生活过得充实,无需再受资本或制度的裹挟,他要为自己活着。

    曾经的泰斗宣布重出江湖了。褚时健一呼百应。 政府给褚时健立了一个账户,里面存了几十万元钱,作为他看病的费用。没过多久,里面的钱变成了几百万,都不知道是谁存进去的; 玉溪卷烟厂为褚派了秘书、保健医生,并调来了曾跟随他多年的老司机; 2003年,王石从珠穆朗玛峰下来后特意跑来见褚时健,一向把寻找挑战视为人生目标的他称希望后半生能像褚时健一样; 不少烟厂的人来请褚时健出任顾问,还有希望拉他开矿的,哀牢山从未如此热闹过。 褚最终决定单干,朋友们纷纷出资借给他钱,赔了也借。最终褚拿到一千多万作为启动资金。

    许多企业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打法,它们往往可套用,且屡试不爽。 褚时健的打法是:重视技术。曾经的成功经验如今被悉数用到了种橙上。他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工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需执行,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种橙期间,遇到任何难题,褚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书,经常一个人翻书到凌晨三四点。

    种植冰糖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差事:阳光对果实尤其重要,因此年初就要剪梢;开花后要保花,接着保果,控制果实的实际大小、外观,环环相扣。褚时健一直亲力亲为,有果园的工人对此发过牢骚——一次果园运来一批树苗,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直到晚上。

    除此之外,橙子的肥料一直是褚时健得意的宝贝。这种混合了鸡粪、烟沫、榨甘蔗后废弃的糖泥等独特的配方,是褚橙独特口味的秘密所在——一直被称赞的24比1甜酸比正源于此。

    75岁时,褚时健种下第一批树苗。对他来说,半路出家、环境艰苦都不是最大的困难,褚最缺的,是时间。一批新苗长成需要六年时间,那时褚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输得起资本,但输不起时间。

    褚时健是幸运的,他本分地只管种好橙子。过硬的品质使“云冠”橙开始扬名于云南省,他的果园开始盈利,整个昆明“一橙难求”。而媒体不断曝光和互联网电商的营销,最终推动褚橙在全国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

    媒体的不断报道、电商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使得褚时健一直在聚光灯下。不断有媒体探访他的橙园,希望褚时健说点什么。但他对国家和过往避而不谈,对人生轻描淡写,唯一能从他嘴里套出来的,只有橙子。

    王石与褚时健惺惺相惜。这位曾公开表态过万科从未行贿的企业家认为,褚时健“确实犯了罪”,但不妨碍他对褚“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尊敬”。王石曾在微博上引用巴顿将军的语录对褚评价道:“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和褚同时代的企业家,柳传志对其高龄创业由衷敬佩。柳晚年进军农业,希望旗下的猕猴桃与褚橙捆绑销售,“褚橙柳桃”成为2013年的营销经典。柳称能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褚时健后面,他很荣幸。

    褚时健老了。 但种橙事业的发展速度却在不断超越着他的身体极限。糖尿病、衰老,86岁的身体没有他的精神强壮。他特别喜欢九月份的哀牢山——彼时正是蜜橙成熟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橙子,橘黄色铺满整个山脉。褚时健说,那哀牢山看起来好像一枚大烟叶。 现在,一切宠辱都已经过去。他可以在云南高原的阳光下平静地回忆往事了。

    (节选自《凤凰财经》,有删节)

    相关链接:

    褚时健(1928年——)中国最具有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1979年10月,褚时健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此后的18年的时间里,褚时健带领团队将这个陷入亏损的小烟厂打造成亚洲最大的烟厂,为国家创造利税991亿元。退休前,由于“经济问题”褚时健被判无期徒刑,几年后因为罹患糖尿病,于2002年得以保外就医,从此在哀牢山中种橙至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褚时健归来二次创业,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在人生将要退场的时候扳回一局,盈利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B.褚时健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工人只需执行。种橙遇到任何难题,褚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书,体现了他对技术的重视。

    C.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直到晚上,意在说明褚不相信工人。

    D.媒体不断曝光、互联网电商的营销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是褚时健的褚橙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E.柳传志希望旗下的猕猴桃与褚橙捆绑销售,“褚橙柳桃”成为2013年的营销经典,从侧面表现了褚时健归来的丰富意味。

    2.褚橙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褚时健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4.文章中王石引用巴顿将军的语录对褚评价道:“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联系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并州总管府司马             判:授予

    B.以平寿县主                 妻:妻子

    C.在主上                   诚:确实

    D.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寻:不久

    2.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B.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C.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5分)

    (2)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5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

    题山石榴花①

    白居易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注释】山石榴花即杜鹃花。

    1.这首诗表现了山石榴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2.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山石榴花的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两句诗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的名句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从事海外代购4年的徐晓对某些代购店这种“以假充真”的行为         ,但又无可奈何。

    ②在云南地震灾区采访,碰到巧家县安监局职工刘诗明,他正脚裹纱布,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休息时他乐呵呵地向笔者说:“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         。”

    ③有网友说“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         ,你再不堪也会有人对你青睐有加”,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

    A.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嗤之以鼻  

    B.嗤之以鼻   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C.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嗤之以鼻  

    D.嗤之以鼻   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关于高考改革,有评论者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的目标也是公平。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B.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青奥会的实践证明,对空气污染预先预测,提前采取应急措施,的确会对空气恶化起到缓解作用。

    C.近日南京军区用高仿真硅胶人像复原了1945年日军“受降仪式”现场。在复原场景中,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正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D.近年来,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的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些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污秽不堪,气味刺鼻。专家透露,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想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

    ④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⑤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⑥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③①⑤②⑥④     B.⑥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⑥①②④     D.⑥③⑤④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文段一,之后在文段二横线处补写一组排比句,对书斋名的几种含义进行总结概括,每句15字以内。(5分)

    【文段一】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为“陋室”,表现了高洁的品性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项脊轩是明朝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据说,他的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他以“项脊”命名,有纪念祖先之意。

    【文段二】

    书斋名又称斋号,是书斋主人为自己的书斋所起的名字。古往今来,中国文人墨客大都有为自己的书斋冠名的雅习幽兴。

    从内涵来看,这些书斋名                        

    品味着这些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书斋名,眼前仿佛浮现出这些名家坐拥书城、伏案苦读、挥毫疾书、情致高雅的形象,使我们顿生景仰之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走进书店,最畅销的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啊,健康类啊,营销类啊……读它可以直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其实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样的机会。不仅读书是这样,世上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