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麦(jiē)见(piē)意识(qián)手蹑脚(liè)

    B.荣(yīn)释(chǎn)记事簿(bù)龇牙嘴(liě)

    C.粗(cào)腆(miǎn)棕树(lǘ)鼎之作(gāng)

    D.静(mì)泥(zhǎo)彩带(zā)翻箱柜(dǎo)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家具摩挲钓鱼竿美轮美奂

    B.安详头绪捉迷藏意尤未尽

    C.浏览樊篱咨询费雍荣华贵

    D.内敛帐篷胡罗卜卷帙浩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打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即使在表达重大历史事件方面,小说对恒定主题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的。

    B.谈到《泰囧》13亿票房收入,1:16的投资回报,武汉的文化创意企业心向往之,企业家蠢蠢欲动

    C.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D.有网友爆料,称昆明市某区地税局公务员年终奖高达16万元;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出现环境污染、招标腐败等诸多负面事件的延长石油,陕西省政府将为该公司在岗员工增发一个月工资,总额过亿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

    A.今年春运,武汉打“飞的”去北上广,比坐高铁还便宜。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航空公司为吸引客流,纷纷打出“价格牌”。

    B.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普查,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

    C.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

    D.如果想在除早晨或傍晚外的其他时间观察太阳黑子活动,需要使用专门制作的带有滤光片的天文望远镜,切忌不要用眼睛直接观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B.加西亚·马尔克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C.《桥边的老人》《在桥边》分别是[德国]伯尔、[美国]海明威的作品。这两位作家均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D.《娜塔莎》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节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2.对文中“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大量的历史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的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水浒传》。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上善若水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⑤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⑥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⑦好在都江堰有。

    ⑧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⑨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川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B.本文写都江堰时,以描写见长,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都江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C.作者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上善若水”的内涵。

    D.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治水者的敬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E.全文行文流畅,蕴含深刻哲理,表现了人要征服自然的主题。

    答:[     ][     ]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可否删除?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文中的“上善若水” 蕴含了的哪几层深意。(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豪姓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时起居注虽日侍,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曰:“此吾职也。”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有建议罢教畿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曰:“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卒辍其役。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岁余,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召为吏部尚书。时朝廷朋党之论浸炽,存为哲宗言:“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党,赖仁宗圣明,不为所惑。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由是复与任事者戾,除知大名府,改知杭州。

    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至,以州吏受赇按:按照

    B.而奏事必禀中书旨俟:等候

    C.存与范纯仁欲其罪薄:减轻

    D.至其所守,确不可夺:改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存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

    ①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

    ②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

    ③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

    ④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

    ⑤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

    ⑥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存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就辞别亲人前往外地求学,他写的文章得到当地学术界

    前辈的高度肯定,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B.王存不因私人关系和官位而影响对政事的看法,王安石执政时多次邀请他去谈论政事,

    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

    C.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地,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

    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D.面对朝廷愈演愈烈的朋党之论,王存进谏时引用历史事实,希望皇帝明察进言,不要

    冤枉好人,却因此得罪了当时掌权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3分)

    (2)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3分)

    (3)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斜线不得超过6处)(3分)

    今之所谓至繁,天下之事,关于其中,诉之者多而谒之者众,莫如中书与三司天下之事分于百官而中书听其治要郡县钱币制于转运使而三司受其会计。                              (选自苏轼《决壅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①齐己:唐代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②“望春台”指京城。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4分)

    2.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意愿?(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乱石穿空,________,卷起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苏轼《定风波》)

    3.凭谁问:________,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6.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7.暧暧远人村,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韩愈《师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打乱了,请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排序。(只写序号)(4分)

    ①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

    ②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

    ③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

    ④八月,我回到那里。

    ⑤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

    序号: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就必修④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或《外国小说欣赏》中《丹柯》《炮兽》的内容,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两个句子,使它们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拥奇才,要有张衡拒交俗人的从容淡定;

    (1)________;

    (2)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6字)(4分)

    中新网南京1月17日电 (记者朱晓颖)  “希望这棵银杏树能开花结果,到时我会再来。”17日上午,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种下了一棵银杏树,同时表示:希望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不要在世界各国再发生。作为日本人,应该对这个事件负责任,表示衷心的道歉。种了友谊之树,更希望友谊之树能够长青,和平之花开时还会再来。

    鸠山上午在参观纪念馆后题词:友爱和平。他在署名时特地把名字“鸠山由纪夫”的“由”字换成了“友”字,并告诉馆长朱成山,此举是有意为之。

    标题: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文。

    欣赏的对象众多:他人、自我,自然、社会,文学、艺术……

    欣赏的方式多样,但吹毛求疵不是欣赏,人云亦云不是欣赏,照单全收更不是欣赏。欣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

    请以“欣赏是一种素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请将题目抄写到作文纸上;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