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9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2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下列诗文名句。(8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4)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

    (5)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6)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

    (7)以时间的流驶,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记念刘和珍君》)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9 题
  1. 请选出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遒劲  寥落  浸渍   举世注目     B.尸骸  喋血  微漠  殒身不恤

    C.黯然  作辑 租赁   婆娑起舞     D.和霭  煎熬  踌躇  桀骜不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虚词,最符合句意的一组是(    )

    ①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       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       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③然而,       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④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使我觉得悲哀。

    A.而且   居然   因为   尤     B.简直   居然   既然   尤

    C.简直   竟然   既然   也     D.而且   竟然   因为   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人行柳色花光里”是一副对联的上句,下列句子中能与之组成一对的选项是(    )

    A.地出灵泉润海表           B.杂花生树倚窗看 

    C.身在荷香水影中            D.藤长古木绕岩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从汉字的构成来看,下列构字方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日  月  手  鹿  网  下     B.刃  寸  本  末  上  马

    C.休  从  比  牧  步  村     D.草  室  编  腐  辅  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走              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不敢兴兵拒大王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C.固不如也,为之奈何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D.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嘉先言于秦王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封之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③沛公欲关中   ④踞以骂曰   ⑤沛公已去,至军中   ⑥太子之   ⑦项伯杀人,臣之   ⑧范增数项王   ⑨粪土当年万户侯  ⑩阙秦以

    A.①②③④/⑥⑨/⑤⑩/⑦⑧    B.①②④⑤/③⑧/⑥⑨/⑦⑩

    C.①②③/⑤⑧⑨/④⑥⑦⑩     D.①②④/⑥⑦⑧/⑨⑩/③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愿大王少假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成语是古汉语的化石,至今在许多成语中还保留着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情况,例如:“衣锦还乡”的“衣”是名词用作动词,“车载斗量”的“车”、“斗”是名词用作状语。试把下面成语按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加以归类(填写字母)。(4分,每小题1分)

    A.不下问     B.春     C.不之地   D.牛充栋

    E.说     F.理万机     G.花   H.不万里

    ⑴名词用作动词:              ⑵名词用作状语:          

    ⑶使动用法:                 ⑷意动用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第1-5题,每小题2分;第6题,每小题3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恐急,剑,故不可立拔       坚:锋利

    B、而右手持匕首之             揕:刺

    C、自而起                  引:指身子向上起

    D、荆轲                   废:倒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行李之往来,共乏其困          D、北蛮夷之鄙人

    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乱易整,不武

    B、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不阙秦,将取之           且置土石

    D、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中的“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秋毫不敢有所

    C、且君尝为晋君矣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5.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文章的高潮、结局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  ③里:居。  ④“知”通“智”,智慧。

    1.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阅读徐志摩的《黄鹂》,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1931年   (选自《猛虎集》)

    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

    A.“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以“一掠颜色”指代疾飞而来的黄鹂,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

    B.“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这一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又不作声,这是以瞬间之形画其瞬间之静。

    C.“有人说”一句,只用“看,一只黄鹂”,即鲜活地点染出黄鹂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D.第一节最后两句,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希冀。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

    B.最后复叠的一句“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而这一句却是写幻想。

    C.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又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D.此诗所表现的就是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找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描写简要说明。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世人的告诫。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楼上楼下

    刘玉秋

    我在广州居住的商住楼坐落在郊区,上下七层,虽然有电梯,但是一直当成摆设,谁都没有去用它。

    我是一年前搬到这儿的,来这里买房子,全是看上房价比市区便宜。楼上楼下都是平头百姓,各自为了养家糊口辛劳奔波,平常很少来往。自然而然,由于无人清扫,整个楼道变得杂乱冷清,满是灰尘。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半年前。二楼小陈的太太被单位公派到加拿大进修三个月,小陈工作紧,孩子没人照顾,他就把老家的父亲接到了广州。陈老伯是典型的山东人,古道热肠,整天笑眯眯的,见人就主动打招呼,关切地问寒问暖,使以往静如止水的楼道骤然间起了波澜,有了笑声,有了生气。

    陈老伯勤快,整栋楼数他起床最早。一大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等大家上班时,整个楼道从上到下干干净净。时间久了,大伙过意不去,对老人说,这么大年纪还让您受累,怎么好意思呢?老伯笑了笑说,在乡下劳动惯了,也是借机活动一下筋骨。

    三楼的李辉坐不住了。一天晚上,他把整个楼道的住户召集到一块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咱不能让陈老伯当杨白劳,要不每月给老人一些补贴吧。”大伙一拍即合,最后确定除小陈自家外,其余十三家每户拿出三十元钱,也算是对老人的一种补偿。可是,等真把钱凑齐送到老人跟前时,老人居然很生气地说:“这人和人能住在一起是缘分,如果啥都钻钱眼里,活得还有啥意思,你们硬给我钱,就是瞧不起大伯……”

    老人倔强,大伙无话可说。从此,再没人提起给老人发补贴的事情,大家只是默默把感激埋在心底。

    日子在无声无息中流淌,三个月转眼过去了,小陈的太太如期从国外返回。陈老伯返回山东老家那天,楼上楼下的邻居依依不舍地相送,直到老人搭上车,慢慢在视线中消失。

    陈老伯走了,楼道又恢复了沉寂,灰尘也逐渐多起来。起初,还有人打扫一下,时间久了,也就懒得搭理,慢慢就回归了旧时模样。

    昨晚,四楼的郝大妈意外召集大伙开小会。

    郝大妈开门见山地说:“老陈回山东老家了,现在整个楼道挺杂乱的,不如我把这活儿揽下来,你们象征性给我点辛苦费,要不就每月三百九,按原来打算给老陈的那个标准吧。”郝大妈原来胸有成竹,没想到话音落地,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居然没人响应,结果不欢而散。

    第二天,郝大妈就找我诉苦。她说:“咱这楼上都是怪人,当初陈老头不要钱,硬是想塞给人家,现在我想揽下这差事,反倒没人舍得给钱啦。兄弟,你是个文化人,昨晚开会也是一言不发,你说说这到底叫什么事儿啊……”

    望着一脸茫然的郝大妈,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1.本文第2自然段写楼上楼下的居民“平常很少来往。自然而然,由于无人清扫,整个楼道变得杂乱冷清,满是灰尘”,作者描写这样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陈老伯是一个怎样的人。居民为陈大伯送行的情节,体现了居民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小说后半部分宕开笔触,描写郝大妈的故事,作者用意何在?(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仿照例子,用恰当的成语表示前后两个字之间的变化关系。(3分,每小题1分)

    如: 砍--钦( 点石成金  )

    ⑴念--含(          ) ⑵杭--航(          )   ⑶记--认(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把下列句子中的划横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可做个别字词改动,或删或减或增,但要保持原句意思)(3分)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以“难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文体明确,叙事生动;

    2.情节尽可能富有波澜;

    3.中心突出,立意尽可能深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