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选出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梳头(sū)    小楷(kǎi)   秩序(zhì)  哺育(pǔ)   群蚁排衙(yá)

    B. 元勋(xūn)  奠基(diàn) 选聘(pìn)  挚友(zhì)  鲜为人知(xiǎn)

    C. 薪金(xīn)  校对(xiào) 草率(shuài) 洗澡(zǎo)  深恶痛绝(è)

    D. 殷红(yīn)  田垄(lǒng) 污秽(huì)   亘古(gèng) 心不在焉(yān)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硕果       摇言        钥匙      默契      锋芒必露

    B. 斑澜       屏嶂        喧闹      浊流      妇儒皆知

    C. 辔头       呻吟        奥悔      宛转      鞠躬尽粹

    D. 气魄       祈祷        山涧      鞍鞯      锲而不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乡村教师李云飞虽然不富裕,但贫困学生需要支助时,他都会慷慨淋漓的捐出自己所有工资,绝不吝啬。

    B. 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C.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

    D. 再度夺得澳网冠军,李娜在中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 ①②⑤④③   B. ③⑤④①②   C. ④①⑤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介词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以下加点的词都是介词,向我(点头)、从昨天(开始)、最(重要)、往那边(走)。

    B.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C.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D.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排比的各项之间都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逻辑上没有先后,可以颠倒顺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考查

    文段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文段二: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当涂掌事(___________)          

    (2)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       

    (4)宁读书如故(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管宁为什么割席?从他们择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要求默写。

    (1)默写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全诗。

    (2)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6)我轻轻的招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下面小题。

    带白蘑菇回家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从马岛运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出黑汁了,而且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我束手无策。【A】青海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汁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B】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选自《毕淑敏散文》)

    1.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白蘑菇回家”可谓是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2.结合文章情节,分析结尾“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这句话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3.文中【A】【B】两处的画线句使用了两种称呼“青海大汉”和“青海汉子”,请说说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大汉”和“汉子”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5.“妈妈”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用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共 1 题
  1. (二)名著阅读

    (A)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B)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1.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____ , 作者是________(笔名),原名 _______。

    2.结合A、B两段具体句子,分析祥子的性格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祥子的妻子是谁?结合书中具体情节,谈谈她是个怎样的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点赞”一词风行网络已久,并且进入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口头用语。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有值得点赞的人和事吗?请以“为?点赞”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针对作文题简要画出“思维导图”;

    (2)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如果要用,请用ⅹⅹ代替;

    (4)600字以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