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B.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C.金属冶铸水平的地区差异很大      D.经济发展不平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96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个月。在恶劣的险境下,17名水手中有8个人死去。但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B.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C.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D.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帝国元首(皇帝)有如下规定:“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之一”;“帝国元首任期终身”;“帝国元首不得兼任政府官吏,亦不得担任帝国国会议员”;“帝国元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有薪职务、经营商业、执行业务、亦不得担任任何盈利事业之董监事。”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

    A.规定了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B.规定了帝国元首的虚君地位

    C.对元首权力的限制有名无实        D.赋予帝国元首以广泛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A.法律有阶级性   B.法律地位至上  C.司法必须公正  D.法律并非万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30年代大危机中,法国政府特别强调财政平衡,实行“维持预算平衡”和通货紧缩等措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6年才有了一定的改变。因此,法国

    A.政府赢得了法国民众的信任       B.经济疲软的时间长于美德等国

    C.最大限度地维持了企业利益       D.基本上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C.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66~1976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66年为583元,1976年为575元,有小幅下降。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966年为296亿元,1976年为489亿元,增长65%。这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未得到明显改善  B.人口的急剧增长抵消了发展成就

    C.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     D.政府保证了城镇人口的充分就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13~2014年,乌克兰发生了严重政治危机:乌克兰国内的亲俄派与亲英美派对立并引发武装冲突。危机引起许多国家的直接干预:俄罗斯立即强势介入,法、德、英、美等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向俄罗斯施压;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等国也表示高度关注。2015年2月,俄、乌、法、德四国领导人举行会谈,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乌克兰危机各方同意停火,危机才告一段落。透过乌克兰危机,可以看出

    A.多极化形成过程中,大国之间存在反复博弈

    B.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C.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

    D.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河南由于为元末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战后人口稀少,所以也成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朱元璋以为,河南、山东人口比例不合理,民少地多,地有遗利,并且这是因为土壤和气候的关系,‘土宜桑枣’,颇便生计。而山西地方也同样存在着人地关系不和谐的问题,‘民众地狭’,人多贫穷,双方可以有无互补。为此,朱元璋下大决心从事山西民的移出活动。”“若以人口计,华北平原在洪武最后10年的移民数量至少应接近50万人。”之后的永乐时期继续了洪武时期的移民政策,但规模上不及洪武时期。

    一一《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迁民及其影响》

    材料二 正进入经济增长迟滞期的欧盟各国为了挽救颓势,近年也大开投资移民的方便之门,据华商移民专家介绍,现阶段备受热捧的欧洲买房移民政策均以“买房”为投资核心,相当迎合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以葡萄牙买房移民项目为例,非欧盟公民在葡萄牙购买价值不少于50万欧元的房产,即可全家获得葡萄牙居留身份,在旅游、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多项福利。除此之外,葡萄牙房产投资不仅不限定类型、套数,而且拥有永久产权,保值增值功能显著,成为中国投资者最受青睐的“香饽饽”。

    欧元汇率的持续走低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购买力,再加上“欧盟身份”的利好加持,以求在价值洼地的投资契机下实现“低买高卖”的投资效益。华商移民专家认为,目前,欧盟经济发展势态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虽然经济复苏进程可能缓慢,但整体方向仍是积极的。

    ——《欧盟推3150亿欧元刺激计划欧洲投资移民适逢其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前期实行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前中国人移民欧盟各国的主要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人口迁移表现出的一般性特征。(13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

    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

    (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

    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

    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里根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几年之内平衡联邦预算。1981年2月18日,里根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根据这些方面的内容制订的。

    从1983至198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2%。这次回升时间,高于战后前8个经济周期45个月的平均长度。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撒切尔改革与里根改革的相同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九年五月四日荣宗敬向国民发出《倡议书》

    尊敬的各企业同仁们:您们好!

    1915年前后,各帝国主义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我国内群众展开了声势浩大地反帝爱国斗争,社会上也涌现了实业救国的运动等,这些都使我们的企业取得了极大的增长,迎来了一个发展强劲的时期“短暂的春天”。可我们的企业的生存依然艰难,经常无冤无故地上交各种税收,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而国际市场却被外国资本家们阻挠着、垄断着。……

    材料二  这些新兴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的商人阶层和劳动阶层,这些人不同于旧式的不关心政治的商贾和农民,而是对中国在帝国主义压抑下的困境很敏感,并且决心保卫国家利益。这些人大多数居住在城市……从1907年至1917年,这些阶层中至上有一千万人接收了近代教育,被灌输以一种强烈的民主主义者的决心,要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在“救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荣宗敬发表《倡议书》的背景。(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吗?(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同学乙: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材料二  2006年10月13日下午,第61届联合国大会192个与会国的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而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联合国有所作为的时代。我会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和平、发展和增进人权做最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谈谈你对潘基文讲话的理解。(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

    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10分)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5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