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5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5 题
  1.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   )

    A. 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 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 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丽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香港、澳门回归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③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④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含义是                         (   )

    ①否定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   ②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③取缔帝国主义的所有在华特权   ④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

    A. 亚非万隆会议   B. 布雷顿森林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第26届联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   )

    A. ①②④③   B. ③②④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②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就哪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进展                       (   )

    A. 朝鲜停战   B. 和平恢复朝鲜国家统一

    C. 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   D. “求同存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尼克松访问中国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70年1 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 2月,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图一)。1975年12月,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统及其夫人和女儿(图二)。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有①中国释放出与美国和解的信息②中日邦交正常化③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并且与美国正式建交            (   )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被媒体评为“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内涵是

    A.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 中美两国的矛盾已经消除

    C. 中美由敌对到走向正常化   D. 美国放弃了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07年12月底,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期间,特意去山东曲阜参观,并作了以下题词。这一题词的深刻寓意是:

    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日本人民特别崇拜中华文明

    C.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今天仍然是维系中日关系的基础

    D.中日两国人民要继承友好交流传统,促进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06年和2007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光彩夺目的两年。这两年,中国举办了三个特大型国际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胡锦涛主席应邀访美,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向深层次发展,两国高层交往不断;2007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会见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这体现了我国①成为国际舞台上主角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展开全方位外交③抑制了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④基本实现了“周边无敌国”                    (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07年6月15日,外交部长杨洁篪曾说,该组织成立6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区域组织之一,“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成为国际间发展关系的准则。杨部长所说的“该组织”指的是                                    (   )

    A. 上海合作组织   B. 欧盟   C. 东盟   D. 亚太经合组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③“一边倒”  ④反对霸权主义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

    (4)中央音像出版社准备发行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  图六、图七、图八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新中国外交成就被选入其中,你认为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外交特点的标题应该是_____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 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5)图九中的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请问:这个组织性质如何?

    (6)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读后会有哪些感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11月2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九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材料三: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中国侵略朝鲜”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如何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